授课说明课题《陋室铭》课型背诵课时二课时教学目的1、掌握一些文言词语;2、展开合理想象,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3、学习作者高洁的品格和情操。教学重点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2、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补充教学难点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2、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补充教具使用教学设计一、导语假设有一个王公大厦,要得到它,需说若干句违背自己良心的话,做若干件伤天害理的事;假设有一个陋室,那里绿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你要哪个?(生选择后者,并陈述理由。)恭喜你,你的选择与唐代一位大名鼎鼎的诗人不谋而合,他便是刘禹锡。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吧!1、简介作者及作品。2、简介“铭”。二、听录音范读《陋室铭》三、朗读课文四、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五、整体感知,思考讨论1、本文最富哲理、最能体现作者写作主旨的是哪一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陋室陋吗?(不陋)教师点拨:居室的陋与不陋不取决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取决于它的主人之德。陋室主人刘禹锡品德高尚,不追名,不逐利,虽身在陋室,却胸怀天下,志在报国,根本不觉其陋。3、本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极力形容陋室不陋的?试结合课文加以分析。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是写陋室优美的自然环境。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是写陋室往来客人的不俗。c.“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从实、虚两方面写陋室主人的高雅情趣。教师点拨:作者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等三个方面强调陋室不陋:苔痕上了石阶,苍翠碧绿,草色映入竹帘,郁郁青青;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粗俗的人;弹弹素琴,读读佛经补充……娓娓动听,引人入胜。其情调高雅,潇潇洒洒,乐趣无穷。这里没有贪欲,没有更多的物质享受;只有凛凛清风,浩然正气。这段是对陋室的热情赞美,也是对清廉的由衷歌颂。4、作者居于陋室却不嫌其陋,并能充满感情地加以描绘,可见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高洁傲岸,安贫乐道)5、课文开头的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它们与陋室有什么关系?(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与陋室类比,表明陋室也具有“名”、“灵”的性质。)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又是什么意思?它们与陋室有什么关系?作者这么写有什么作用?(用诸葛庐、子云亭与陋室类比,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在更高的境界上颂扬“惟吾德馨”,说明陋室不陋。)教师点拨: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居室的描绘体现出来,这种写法就是托物言志。六、能力拓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合理想象1、请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想象陋室的自然环境。那青苔是怎样顺应作者的心意,一点一点地爬上那斑驳的石阶的?那“草色”又是如何受了青苔的感染,聚集在一起,绕过窗帘飘入室内的?2、请大家想象一下,倘若室内有柳宗元、王叔文等人,他们在谈论些什么,这些人在一起,又会碰撞出哪些思想的火花?(让学生把自己分别想象成刘禹锡、王叔文、柳宗元等。)3、再看陋室内的陈设,文章重点突出了哪些物件?由此你产生怎样的联想?这对我们有什么启发?4、讨论:今天我们读了这篇文章,从中获得了哪些有益的启示?5、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你能不能学一下刘禹锡,为你的家描上一笔,用来表达居住在家中的感受?七、教师小结作者托物抒怀言志,通过对陋室的礼赞,达到对陋室主人那种不追名、不逐利的清正廉洁的高尚品德的礼赞;通过对陋室的礼赞,去实现对当时世俗观念的严正声讨和批判。它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一炉,不愧为一首愤世嫉俗的清廉诗,气壮山河的正气歌,在今天仍有其深刻的现实意义。板书设计陋室铭刘禹锡陋自然环境——优美不室往来客人——脱俗陋主人情趣——高雅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