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教案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2)积累掌握稳重的一些文言词汇以及文言词类活用情况。(3)理解方仲永才能变化的过程,领悟故事所包含的道理。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积累掌握文中的一些文言词汇以及文言词类活用情况。难点:理解文章的主要思想内容和中心思想,明白“天才出于勤奋”的真理。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一个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时间沦为一个庸才。今天我们就走进课文《伤仲永》,感知主人公的人生。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走进王安石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2、唐宋八大家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3、解题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神童,“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4、准确把握句中的停顿1)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6)余闻之也/久。5、积累生词1)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及意思:隶lì扳pān谒yè邑yì称chèn泯mǐn2)以小组为单位,结合重点词语,理解文意。3)词类活用父异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焉:语气代词代这件事。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词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宾客其父:名词意动用法,以宾客之礼对待……,即把…当作宾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对……(感到)有利可图。然:这样。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4)对文中“之”“于”进行归类之①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②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③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④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⑤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于①环谒于邑人:到,介词。②于舅家见之:在,介词。③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④受于人者不至:从,介词。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问题探究(1)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即变化)经历有哪几个阶段?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有作诗才能,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十二三矣,会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③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又七年……泯然众人矣”。(2)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从方仲永个人情况看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从道理上说,原因作者(议论)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正常学习和教育.2、仲永成长三个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1)①写仲永少时天资聪明,是以“闻”的形式。②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是以“见”的形式。③写仲永最终沦为平庸,又是以“闻”的形式。见闻结合,使叙事显得真实可信。2)①课文详写第一阶段。铺陈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贪利导致他才能衰退。②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其沦为平庸的原因,引人深思。这样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伤”这一主题。3、拓展迁移什么是天才?爱迪生(1847~1931)是举世闻名的美国电学家,科学家和发明家,被誉为“世界发明大王”。他除了在留声机、电灯、电话、电报、电影等方面的发明和贡献以外,在矿业建筑业、化工等领域也有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