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朗读与探讨中领会诗中“山”与“海”的艺术形象蕴含的意味;品味关键句和词语的内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由“山”与“海”体味通往理想之路就要不畏艰苦跋涉的道理,由此正确对待困难。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教学难点:理解“山”和“海”的深刻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一)童年是灿烂而美好的,因为我们拥有五彩斑斓的梦想。梦想让我们心驰神往,梦想让我们勇于探索,梦想赋予每个孩子公平的权利。当城里的孩子在喧闹的都市里做梦时,山里的孩子们在渴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又给我们什么启示呢?(多媒体展示:一个孩子伏在窗口向远方眺望,远处是起伏的群山,东方有一轮红日冉冉升起。字幕显示:山的那边是什么呢?)(设计二)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踏上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满怀憧憬和向往。你是怎样描绘未来的蓝图呢?(学生各抒己见,兴奋而热烈。教师适时点拨,引出课题。)一个渴望大海的山里孩子,最美丽的梦想便是有朝一日能拥抱大海,让大海秀美的面容和自由奔放的豪情照亮眼睛和生命。今天我们走进王家新的诗歌《在山的那边》,倾听诗人深情的诉说。(设计三)①由“梦”说起:“童年的生活是无忧无虑的,童年时我们会编织美丽的梦想,你们童年时都有过哪些梦想呢?今天能告诉我吗?”②学生各抒己见,各抒己梦。③教师小结,引出课题,展示图片。二、简介文体,明确学法1.简介文体诗歌,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它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富于想像,语言凝练而形象,具有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可以歌咏、朗诵。2.明确学法学习诗歌关键在于“读”,能够读出诗歌的韵味情致,读出作者的喜怒哀乐,读出作品的意韵内涵。三、诵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采用多种不同的方式朗读诗歌。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2.用“轻声述说”的方式朗读诗的第一节。3.用“自我安慰”的方式朗读诗的第一节。4.用“内心独白”的方式朗读诗的第二节。5.用“青春宣言”的方式诵读诗的第二节。6.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并用下面的句式说话。学生的答案可能有:从时间看:第一节写“我”童年时期;第二节写“我”长大以后。从事情看:第一节写“我”渴望“海”;第二节写“我”追寻“海”。从心理看:第一节写“我”的想望和困惑;第二节写“我”的感悟和信念。从方式看:第一节是“我”与妈妈的对话;第二节是“我”与读者的对话。……7.全体学生共同设计朗读方案,用“深情演读”的形式朗读课文。示例:在山的那边王家新一小时候→(轻声,适当延长),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声调略上扬,轻声)(语气:要读出孩子天真的口吻)妈妈给我说过:/海(语气平缓)(要读出母亲的慈祥和蔼)哦(短而轻声),山那边/是海吗?(略带疑问和憧憬的语气)于是(略延长),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音量适中,声调略上扬)可是(要立即体现出孩子委屈、沮丧的心情),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在山的那边(延长),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语调上扬,声音延长),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连读略快)/打(重读)了/一个/零分!(语速放慢,声调延长,体现出挫折感)妈妈(轻声),那个海呢?(要充满疑惑)二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声音要比第一段来得大,要体现出一种坚定与自信。)今天啊——(延长),我竟(重读)没想到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延长)扎下了深根(语调降轻。)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语速要加快)地失望过(这句要重读)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语气上要降低)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语调上扬)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音量放大,语气激昂)——那雪白的海潮啊——(延长),(音量达到顶点)夜夜奔来(开始降低音量,语气也渐趋平缓)一次次/漫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