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农民社会保障制度──解决三农问题根本之策我认为我们中国要解决“三农”问题,核心是要解决好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依照我的思考是七个字:“安居、乐业、有保障”。要把农民的问题彻底的解决好,天津开展了宅基地换房的办法建设示范小城镇,这是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的,做法就是在国家现行的政策框架下,一个是承包责任制不变,可耕种土地不减,尊重农民的意愿。搞这个示范小城镇建设,宅基地换房要100%的老百姓都讨论。我们的目的就是95%的老百姓拥护,还有5%的老百姓不反对,都要写申请书。在这么一个基础上来开展试点工作,所以开展的过程当中非常的稳定,这个就是充分尊重了农民的意愿。然后把宅基地这块整理好,首先我们把小城镇的房子先建好,然后依照规定的标准,农民置换住房。置换以后他就住到新房子里面去了,那么把宅基地这块地整理出来,再还给集体来耕种,搞现代设施农业。小城镇要规划好,生态的、环保的、小公园、大公园、社区服务中心、中学、小学、幼儿园全部配套。污水处理、垃圾不落地、太阳能的使用全面跟上。使农民能够过上城市里的生活,这个是一模一样的,某些方面比城市的水平还要高。然后我们在这个旁边再规划一个产业园,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给农民上保险,在旁边再划一块土地作为市场化运作,出让以后的收益来平衡这个小城镇建设的经费。我们是按照这样的一个思路搞的,那么在华明镇搞试点,这个宅基地是1.2万亩,建这个小镇我们是用了8000亩,所以说多出了4000亩土地,效果非常好,老百姓非常的拥护。通过这个办法农民由一产向二产、三产转移,大大提高农民的收入,明显改善了居住的环境,提高了文明成果,使广大农民享受到了城市化的生活。华明镇搞了以后非常的成功,现在4万多农民进入到这个小城镇里,就业岗位都比较充足,90%的人上了保险,农民是非常拥护、非常支持、非常高兴。第1页共6页去年的元宵节1万多农民在自己的小城镇里面搞活动、跳秧歌,都说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政策好。所以说宅基地换房效果还是非常好的,我认为这是一个深刻的变革,就那么一个“换”字,换来了土地的集约利用,换来了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换来了发展的新空间,换来了农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换来了城乡差别的缩小。去年4月份,华明镇入选了上海世博会最佳实践区,农民非常的高兴,用他们朴实的语言讲了一句通俗的话:“一样的土地、不一样的生活。”就是原来那些土地,现在带给我们的是一个新的生活。那么宅基地换房现在整个XX省有12个镇、5个村庄,在18万人的这么一个范围内展开,到今年年底这18万人都可以搬到小城镇居住了,同时今年5月份左右第三批即将开始。如果国土资源部能够批准以后,我们启动10个镇的试点,涉及到112个村庄,21.6万农民,我们认为这个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态势,它是从天津实际出发的,是符合天津实际的,至于对其他的地方有没有借鉴,这个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当然兄弟城市也创造了许多好的做法和经验,都值得我们认真的学习和借鉴。“"三农"问题是一个整体,核心是农民问题,因为农业是一种产业,是农民从事的职业;农村是农民聚居生活的社区。所以要解决"三农"问题,第一位的是要解决农民问题,只有把农民问题解决好,农业问题、农村问题才能顺利解决。”[2]而要很好的解决农民问题在很大的程度上讲是要解决好农民收入问题,“当前农产品供给形势是建国以来最好的,而农民收入问题,至少在改革开放20多年来,从未这样严峻”[3]。而要解决收入问题则要很好的解决“农民工”问题。现在全国农民工就有“8000—9000多万人”大约占到了农民人口的10%,并且“农民工”的年龄35岁以下,可以说是农业的生产力量的主力军。从教育上说加强农民的科学文化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也是非常迫切的。虽然国家在几年前就出台了政策,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扫文盲”活动,并且也进行了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和农业相关知识的宣传活动。但是这些在很大的程度来说根本第2页共6页就是一种形式而已。很多农村只是在当地的小学挂一个牌,发的书也是很少的或者是根本就没有,有书的时候也只是放在村民委员会,那些所谓的宣传知识的队伍也就是随便应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