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现代艺术1XX年》读后感VIP免费

《现代艺术1XX年》读后感_第1页
1/2
《现代艺术1XX年》读后感_第2页
2/2
《现代艺术1XX年》读后感——运营服务部张旭艳站在现代艺术品面前,很多人的反应可能是。这是什么。这太丑了。类似的认知很早就发生了。1874年4月,法国巴黎纳达尔展厅,“艺术家无名协会”举办首次展览,包括德加的《舞蹈课》、雷诺阿的《包厢》、莫奈的《印象·日出》、塞尚的《缢死者之屋》等165幅作品。展厅像狂欢节一样热闹。观看者拥挤在这些画作面前:“荒唐。无耻。亵渎。”批评家认为这些作品潦草无比,只能给人一点印象,甚至不是完成品。事后诸葛亮的好处此时显露,否则我们怎么能知道150年前那场讥嘲,将开启从那时至今,鲜花与荆棘并存、荣誉与板砖齐飞的现代艺术之路呢。由现在倒推至1870年代,我们可以得到一张明晰的“交通图”,现代艺术的轨迹一目了然。当代英国艺术家翠西·艾敏在为自己的作品辩护时说,这只关乎谁第一个想到。作者转述艾敏的话,进一步说道:“是的。创造性对艺术而言很重要。抄袭物没有任何智力价值,但在真品里有。”这也是现代艺术的最大价值所在。杜尚只有一个,第二个、第三个敢拎着马桶进博物馆的人,大概都只会被警卫当作疯子收押。比起作品本身,更重要的是其中传递的概念,对权威的挑战,对规矩的破坏,对秩序的打乱,对社会现象的消遣,自嘲或嘲世,热烈或冷漠,用各种各样的表达方式尽可能描摹自己的看法。现代艺术带来了观念的巨大革新。在从前,人们认为艺术是一种技术,一种超常的能力。西方艺术在很长时间里都以更逼真的再现为目的。古希腊关于艺术即模仿的经典解释影响深远,文艺复兴时期新透视理论、渐隐法等技艺的发展,让其后几百年的人们对自然的“复制”更具信心。一直到了19世纪下半叶,艺术模仿论的合理性才遭遇到了摄影的写实性的挑战。印象派主张转向主观创作,现代艺术一路高歌猛进,解放自身的束缚,不断打破固化的壁垒。我们都为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式的天才感到惊叹。艺术第1页共2页如此之美。但是,艺术不一定就必须具备美感,甚至不一定可以带来愉悦。艺术应当是深入内心的、引起情感共鸣的,而人的心灵是复杂多样的,可以是欢快的、幸福的,也可以是痛苦的、厌恶的、愤怒的。现代的精神就是主张从人的内部生长出自我,这是成为现代人的基本特征。艺术是现实的折射、时代的先声,现代艺术拓展多种可能性,艺术在今天首先意味着心灵的自由。现代艺术的领域是开放的,它揭示给我们生活的多种可能性,它把自我个性的完整放在首位。当然,现代艺术的确不少问题。它高度提炼的抽象性很多时候让人摸不着头脑,它对形式的过度追求也时常让人觉得虚无,有时候,我还觉得现代艺术有种邪魅的气质,因为它要求观众必须信任创作者,你只有在信任的氛围里才能参与进作品的理念之中。创造性是现代艺术最大的价值,然而,似乎也是最大的瓶颈。陈丹青在为本书作序时感叹:“多么陈旧啊,150年过去了”。是啊,一个个主义,一个个流派,它们出现得太快了,刚刚形成独特品质,就匆忙成为了历史。我们坐在“现代号”列车之上,艺术就是窗外的风景,它不断向前,也不断退后,似乎它的出现就是为了被抛弃。仿佛飞鸟掠过天空,150年了,现代艺术留下了什么样的痕迹。未来又将是怎样的呢。第2页共2页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现代艺术1XX年》读后感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