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暴行(观后感)第一篇:南京暴行(观后感)《南京暴行》观后感《南京暴行》是美国人朗恩.约瑟夫拍摄的一部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纪实纪录片,不少内容是德国人拉贝提供的资料,有图片、影片等,时间、人物、数据等资料翔实。虽然本片的解说语言很平实,没有通常电影的很多渲染。今天,我在线看了这部纪实片,感触很多。片中并没有那些很清楚的日本人杀我同胞血腥的场面,但是却让每个看电影的人愤慨不已。影片很大一部份是由当年在南京的外国牧师,老师和医生的亲身经历。因为他们是外国人,他们凭著自己的良心,保护了很多中国人;他们还帮忙记下了当年那些屈辱的历史,当然他们是站在很中立的立场上所做的纪录。我想如果是一个中国人,不可能如此不带感情色彩的讲述这段惨绝人寰的历史。片中幸存的几个中国老人的讲述是声泪俱下的,如果亲眼看过自己亲人的惨死,是我也不可能平静的讲述。影片的开头,几个大屠杀的亲历者回忆了昔日南京的繁华和安宁,当时他们只有10岁左右。慢慢地,观众才发现,这几个满脸皱纹的老人都经历过失去亲人的惨痛记忆,更残酷的是,他们都是亲眼看着自己的父亲或者母亲死于日本军人的刀枪之下。一个常姓老人,用了5分钟左右讲述母亲的离去:当时满地是死人,满地是鲜血。天气很冷,脚踩在地上黏乎乎的。母亲正在给弟弟喂奶,日本人一刀向她捅过去,她身子一斜,努力撑住不让弟弟掉下去,但是日本人又捅了几刀,弟弟还是掉下去了""弟弟爬过去喝妈妈的奶,那时她身上几个地方都在冒血,但她还是拼命把弟弟往她怀里拽。我对妈妈说,你要坚持,我给你捂住血""常老的感情是克制的,他拼命忍住眼泪,尽量冷静地对着镜头述说。此时,影院中的大多数观众忍不住泪流满面。据说,翻译在听到这一段时,曾经泣不成声,无法继续。影片的拍摄者告诉记者,他们是以西方人的视角来拍这部电影的,“我相信这样的话,西方人对这些史实的感应力会更第1页共7页强一些”。因为在美国和世界上很多国家,“即使你受到很好的教育也不会了解到南京大屠杀”。所以,张纯如写了《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历史》。“在我看来,屠杀是不应该和遗忘联系在一起的。”比尔·古登塔一再强调,“我的初衷是告诉大家真相。而对于中国观众而言,应该是希望你们发自内心地去尊重这样一段历史。”南京大屠杀是一面历史的镜子,我们要牢牢地记住这个血的教训。如今日本人仍然没有承认自己当年的错误,日本首相小泉仍在参拜“靖国神社”,这是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所唾弃的。我认为,中国要扭转乾坤的重担就落在我们身上。我们要记住中国人的耻辱,发愤图强,为祖国的日益强大做出自己的贡献。914第二篇。《南京。南京。》观后感《南京。南京。》——观后感今天观看了电影《南京。南京。》,我感触深刻。影片全程以灰色为背景,让人觉得很压抑,有种喘不过气来的感觉,这样的感觉从开始一直持续到最后。黑白电影的效果有种复古的真实,配上现代化科技的手段加于处理,影片的场景确实很逼真,基本上还原了历史的一幕。影片《南京,南京》是在一阵炮轰乱炸后的投降中拉开序幕的,看到那些不顾同胞们的生命,而踏在他们身体上逃跑的士兵,心中不免有几分悲愤,但扣心自问。到处都是硝烟弥漫,整个南京城一片废墟,除了尸体还是只有尸体,到处都是惊恐的惨叫声以及祈祷的眼神,生命在这里如同草介一样微不足道。活活烧死、推入长江、生生掩埋、被当作标靶一样的射杀、刺杀、肢解,所有能想到的杀人方式,均在这里得到了全面的演练。影片最初的震撼是在于那些逃亡的士兵,一个个惊惶失措的往城门口爬去时所发出的那一阵阵急促的呼吸声,第一次感受到生命是如此的真实。最让人感动的是德国牧师“拉贝尔”临行前的那一跪,其深深的为不能保护那些难民而感到无奈,其善良的一面让我们第2页共7页很难跟其它德国纳粹分子联想在一起。不过,想不到中国人竟然要靠德国人的庇护,想想还真是一种悲哀。最让人揪心的是唐先生跟其妻子离别的那一刻,那是一种生死之间的离别,那是一种英雄就义的场景,那是一种肝肠寸断的画面,那是一种淡薄生命的描绘。我想说的是对于日本,我们是应该记住这场仇恨,但或许我们更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