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说红楼梦》读后感(一)第一篇:《蒋勋说红楼梦》读后感(一)《蒋勋说》读后感(一)蒋勋说自己读《红楼梦》是每天读一点,长年累月就读完了,并没有一口气读上几回和几十页。或许就因为如此,才可以细嚼慢咽,一点点消化,才可以深入理解领悟,接近小说的心脏。这真的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是对于经典名著的很好的阅读方法。“慢工出巧匠”啊。出于对《红楼梦》的热爱,和对蒋先生的敬重,尽管恨不得一口气浏览完蒋先生的学术著作,还是极力摒弃了浮躁和浅薄,也学着慢读《蒋勋说》,边读,边把《红楼梦》翻上几页,达到强化认识的结果。想来,经过长时间的细读后,对《红楼梦》会有新的深的理解。这两天读了蒋先生对红楼爱情的定位后,有一些自己的见识。蒋先生说很多人误解了红楼爱情,其实红楼爱情是青春少年时代的爱情,那时的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晴雯等才十四五岁的年纪,对爱情的向往与处理不可能是成人化的,而带有青少年时代的单纯、任性和唯美。分析家们和很大一部分的读者们,把青少年时代的爱情定位得太高太深刻,是不合理的。我同意这样的观点,的确红楼爱情带有一些孩子般的任性,一会哭了,一会闹了,一会好了,一会笑了,都是孩子的简单性格在作怪。但我想补充的是,尽管是孩提时代的懵懂爱情,但还是拥有一些成人化的因子在里头。比如林黛玉对贾宝玉的深刻不容置疑的爱情,贾宝玉对林黛玉百般怜惜真正懂得的爱情,薛宝钗对贾宝玉的深藏心机的爱情,都是成人化的,青少年们是难以达到这样的境界的。或许作者是成人,所以写出来的爱情亦是成人角度的,不可能回归到稚嫩的孩提时代。还有,小说的深度也决定了红楼爱情的年龄定位,将爱情与封建爱情观婚姻观结合,爱情怎能单薄得唯有青春的浪漫和简单呢。第1页共8页红楼爱情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否则怎能承载太重的思想内涵呢。红楼中的男男女女的爱情观念都是成人化的,有着成人般的观念和计划。他们带有主见地经营着自己的爱情,使其能够向梦想中的方向发展。当梦想破灭时,他们就自然而然地拥有了悲戚和看破红尘的想法,最终跳出红尘,告别曾经的爱情。《红楼梦》是成人化的小说,红楼爱情是成人化的爱情,自始至终都是。即使在孩提时代,主人翁也表现出了成人化的思想和行为——宝黛初见就“远别重逢”,心里认定对方为知己;宝黛相处过程中,很多闲人都夹杂进来,均各怀鬼胎地阻挠,二人用心对抗,也未曾如愿,失去最爱后,一个脱离红尘,一个宁愿死去——非成人化的爱情,是难以拥有这样的内容的。第二篇:蒋勋说红楼梦读后感蒋勋说红楼梦读后感蒋勋说红楼梦>读后感(一)这套书的第一本,我已经读了几天。渐渐地,我已经喜欢上这套书,而且,也迫不及待地想要将《红楼梦》再读一读。之前讨厌的人物,由于知道了背景,我开始理解这个人物;之前喜欢的人物,也有她不完美的地方,我开始客观一些看这个人物。喜欢的,不喜欢的,都有曹雪芹所要表达的内容,在蒋勋的解读中,我也能够从更多的角度,更深地去挖掘这本书体现的人物的性格特点。我有个习惯,就是把书中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一边摘抄的过程,我也在思考。其中,有一种不经历不能理解的观点,我十分认同。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当我经历了之后,才知道什么是“如坐针毡”,“心急如焚”,“兄弟情深”等等,即使是背过的成语,也有我于生活经历中慢慢感悟的过程。在蒋勋的解读中,我觉得曹雪芹的生活经历的变化,让他的人生感悟丰满起来,他创作的《红楼梦》展现给后人的不仅仅是小说,也流露出许多。我感悟的很浅,在阅读的过程中,将慢慢地深化。蒋勋说红楼梦读后感第2页共8页(二)在“红学”“泛滥”的今天,许多人在潮流的推动下再次翻开那极为厚重的《红楼梦》,不少文学家也纷纷发表自己对《红楼梦》的崭新解读,继而出书蹿红。刘心武便是这其中最为成功的一个。与刘心武相比,蒋勋近乎默默无闻,直到这套书的销售量越来越高。蒋勋在这套书中,从多个角度评析每一回,文章引用与分析相交错,语言深刻与通俗相交叠。蒋勋在书中强调“回到文本”这个观点。《红楼梦》是一部神奇的书,同一个情节,不同领域的人可以读出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