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读后感1(1)范文求《汉书》读后感1.勿以魔王论武安——白起武安君白起,战国后期四大名将之首,作为战国时期最为显赫的大将,征战沙场三十余载,一生大小70余战,未尝败绩,从最低级的武官一直升到封武安君。长平之战坑杀降卒四十五万,连同以前攻韩、魏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攻楚于鄢决水灌城淹死数十万,攻魏于华阳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沉卒二万,攻韩于陉城斩首五万,共一百余万,这是白起的一张极不完全的杀人账单。据梁启超考证,整个战国期间共战死两百万人,白起据二分之一。后世称之为“杀人魔王”。白起虽然是一位不世出的兵家奇才、赫赫战神,却不理权谋,配不上“枭雄”二字。史载:秦王欲以白起为将攻邯郸,白起对昭王说:“邯郸实非易攻,且诸侯若援救,发兵一日即到。诸侯怨秦已久,今秦虽破赵军于长平,但伤亡者过半,国内空虚。我军远隔河山争别人的国都,若赵国从内应战,诸侯在外策应,必定能破秦军。因此不可发兵攻赵。”昭王亲自下命令行不通,又派范雎去请,白起始终拒绝,称病不起......后(昭王)令白起自裁。白起伏剑自刎:“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又云:“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我常有些奇怪的念头:纵观战国数百载间,大小数十战而未尝一败的将军只有两位:吴起和白起。这两位将军均擅长大兵团野战。可惜他们的人生没有交集,否则,双雄并立的战国会给我们更多精彩的兵家战例。2.不败安得由天幸——卫青后世有许多人对卫青的成功尤其不忿,原因自然是卫青与汉武帝之间的“裙带”关系,以及大文豪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李广的种种同情之辞。甚至连数百年后的大唐诗人王维都这么说: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连命理学都用上了,哈哈)但在我看来,这更多的是一种不负责任,人云亦云的言论。卫青的功名是战场上一刀一剑拼出来的,公元前129年汉朝对第1页共6页匈奴的第一次反击战,在三路大军连遭败绩的情况下,惟独卫青以莫大的胆气横穿八百里,端掉匈奴人的圣地龙城。这场仅仅歼敌八百人的胜利,其意义不仅仅在于粉碎了匈奴人不可战胜的神话,更是对汉朝军事思想的革命。之后的河套会战与漠南会战,年轻的卫青将孙子兵法的诱敌方略与骑兵战的高机动性完美结合,声东击西,大胆穿插,两次痛打匈奴人的主力骑兵军团,公元前119年的漠北大会战,更是卫青一生用兵生涯的杰作,在右路军未曾到达且遭匈奴单于主力军队合围的不利局面下,卫青临危不惧,命令部队用武刚车(铁甲兵车)迅速环绕成一个坚固的阵地,然后派出5000骑兵向敌阵冲击。匈奴出动一万多骑兵迎战。双方激战在一起,非常惨烈。黄昏时分,忽然刮起暴风,尘土滚滚,沙砾扑面,顿时一片黑暗,两方军队互相不能分辨。卫青乘机派出两支生力军,从左右两翼迂回到单于背后,包围了单于的大营。伊稚斜单于发现汉军数量如此众多,而且人壮马肥,士气高昂,大为震动,知道无法取胜,就慌忙跨上马,在数行精骑的保护下奋力突围。向西北方向飞奔而去。这就是后世传唱的:“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此战之后,“漠南无王庭”,匈奴对大汉的军事威胁基本解除了。首先,卫青能够在汉武帝时代平步青云,原因绝非仅仅是亲戚关系和运气好这样简单,更重要的原因是,卫青身处在一个中国军事思想大变革的时代,传统的步车作战思想势必将被大规模骑兵作战思想所取代。其次,李广是不是值得同情。我认为,“飞将军”绝对不值得同情。李广迷失道路,未能按时到达战场,身为李广的上司,卫青对他的处罚是公正的。是李广自己狭窄的心胸气量断送了他,造成了横刀自杀的结局。之后李广儿子李敢对卫青的所谓“寻仇”更属于没事找抽型的无理取闹。这样一段是非分明的公案,却因为司马迁的生花妙笔而发生了价值评判标准上的变化。本是罪将的李广博得了后世的同情。但是,透过历史的迷雾,我们可以看到,在一开始,汉武帝就不再打算重用李广:李广曾因罪被贬为庶人。庶人李广因打猎归来太晚,城门已经关闭,于是守城的霸陵尉“合理第2页共6页合法”的将“前”李将军尽情侮辱了一番,让李将军在城门口坐了一晚上。后李广复为右将军,调霸陵尉入军中,随便找了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