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数据的波动(二)课型新授第6课时备课补充材料教学目标:1.进一步了解极差、方差、标准差的求法.2.用极差、方差、标准差对实际问题做出判断.重点:1.进一步了解极差、方差、标准差的意义,会根据它们的定义计算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标准差.2.从极差、方差、标准差的计算结果对实际作出解释和决策.难点:能用刻画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极差、方差、标准差对实际问题作出决策.教学方法:六助教学法(备助、自助、求助、互助、补助、读助)教学过程:导课:(实用、新颖、简洁)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师]我们上一节通过讨论发现,人们在实际生活中,除了关心数据的“平均水平”外,人们往往还关注数据的离散程度,即相对于“平均水平”的离散程度,我们常用哪些统计量来表示数据的离散数据即数据波动大小呢?[生]三个统计量即极差、方差、标准差.[师]三个统计量的大小,如何体现数据的稳定性.[生]一般而言,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标准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师]很好,下面我们就通过一组统计图,读取数据,解答下列问题.讲授:一、出示教学目标或问题(自助20分钟左右)从2002年5月31日,A地的气温变化图可读取数据:18℃,17.5℃,17℃,16℃,16.5℃,18℃,19℃,20.5℃,22℃,23℃,23.5℃,24℃,25℃,25.5℃,24.5℃,23℃,22℃,20.5℃,20℃,19.5℃,19.5℃,19℃,18.5℃,18℃.所以A地平均气温:A=20+[-2-2.5-3-4-3.5-2-1+0.5+2+3+3.5+4+5+5.5+4.5+3+2+0.5+0-0.5-0.5-1-1.5-2]=20+×10=20.4(℃)同理可得B地的平均气温为B=21.4(℃)(2)A地这一天的最高气温是25.5℃,最低气温是16℃,极差是25.5-16=9.5(℃).B地这一天的最高气温是24℃,最低气温是18℃,极差是24℃-18℃=6℃.用计算器的统计功能可算出:sA2=7.763889.sB2=2.780816sA2>sB2.通过计算方差,我们不难发现,A、B两地气温的特点:A地:早晨和深夜较凉,而中午比较热;B地:一天气温相差不大,而且比较平缓.二、研讨、交流(求助、互助5分钟左右)(1)甲、乙两人的平均成绩为:甲=[585+596+610+598+612+597+604+600+613+601]=601.6(cm);乙=[613+618+580+574+618+593+585+590+598+624]=599.3(cm).[师]很好.你能用计算器完成第(2)问吗?三、教师重点讲、讲重点,提问设疑(补助15分钟左右)由历届比赛的分析表明,成绩达到5.96m很可能达冠.从平均值分析可知,甲、乙两队员都有夺冠的可能.但由方差分析可知,甲成绩比较平稳,夺冠的可能性比乙大.但如果从历届比赛成绩表明,成绩达到6.10m就能打破记录,因此,要打破记录,成绩要比较突出,因此乙队员打破纪录的可能性大,我认为为了打破记录,应选乙队员参加这项比赛.四、当堂检测(续助5分钟左右)某班有甲、乙两名同学,他们某学期的五次数学测验成绩如下:甲:7684808773乙:7882798081请问哪位同学的数学成绩较稳定.作业导学课堂巩固板书设计:例1---------例2-------------------------------=教后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