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沙》观后感5篇第一篇:《惊沙》观后感《惊沙》观后感电影《惊沙》以宏大的场面、跌宕的情节、全新的视角和细腻的手法再现了74年前发生在大漠深处一段惊心动魄、悲壮惨烈、震撼人心而又鲜为人知的一段历史。非常真实地再现了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秦基伟将军率领西路军少量微弱兵力对抗剽悍勇猛国民党马家军的历史场景。当时西路军兵力是以三百来人对七千多人,在零下三十摄氏度,衣着单衣单裤、缺少弹药的情况下,在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守城3日,最终胜利突围。这部电影很好地歌颂了西路军将士不怕牺牲、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颂扬了我军英勇不屈的军魂。该片作为建党90周年的献礼片,旨在通过影片让社会关注红军西路军被尘封的悲壮历史。可以这么说电影《惊沙》以历史人物为原型拍摄,揭开了西路军开辟河西根据地的“神秘面纱”的一角。这是因为,由于种种原因,这段历史长期以来是不宣传、不评价,诸多鲜为人知的内幕不公开。然而这却是一段不能回避也不该被忘却的历史。研究中国工农红军,舍掉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这一部分无疑是其艰苦历程有了空缺。“临泽突围”只是西路军西征中一个小小的缩影。说起这段历史,就不得不提及西路军浴血西征直至全军覆灭的悲壮历史。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经过长征,会师甘肃会宁城下。会师后组成了中革军委主席团,其成员包括毛泽东、彭德怀、朱德、张国焘等人。朱德为红军总司令、张国焘为总政委,在中央和军委领导下,对全军作战进行组织指挥。会宁会师的第二天,党中央发布《十月作战纲领》(即“宁夏战役计划”),目的是打通与苏联的通道以获取战略物资,解决红军长久以来谋求的战略靠背问题。按照党中央的指示,徐向前、陈昌浩率领红四方面军的三十军、九军、五军,以及红四方面军总部、直属部队共计21800余人,开始执行中央宁夏战役计划。11月8日,毛第1页共11页泽东及中央军委电令彭德怀、朱德和张国焘率红四方面军和红一方面军退回陕北,再图发展。而已过黄河的3个军(其中9军和30军是红四方面军的主力部队,5军则为原来的红一方面军部队)则组成红军西路军,在河西建立根据地,单独执行打通“国际交通线”的任务。中央令西路军在永(昌)凉(州)地区建立根据地的真实意图,是为了造成河东红军将与西路军在河西会合的假象,调动蒋介石的兵力扼控黄河,以便河东主力红军东出或南出。11月11日,西路军正式组成,成立了军政委员会,最高领导为军政委员会主席、红四方面军政委陈昌浩,原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任西路军总指挥。下辖三个军,红5军,军长董振堂,政委黄超,有3000余人,枪1000余支,平均每枪5发子弹;红9军,军长孙玉清,政委陈海松,有6500余人,枪2500支,平均每枪15发子弹;红30军,军长程世才,政委李先念,有7000人,枪3200支,平均每枪25发子弹。此外,还有骑兵师、妇女独立团及机关人员,全军总数为21800余人。可以看出,西路军的武器只能装备全军一半人马,弹药更是缺乏。西路军面对的是地方封建军阀--马步芳、马步青。为了和西路军对阵马步芳、马步青先后在河西战斗中投入的总兵力(加民团武装)超过125000人,是西路军的6倍。马步芳、马步青部队士兵主要来自甘、青两省交界地区信奉伊斯兰的回族、撒拉族、东乡族人。在上层统治阶级利用宗教观念蒙蔽驱使下,也由于历史上形成的民族隔阂与仇杀,马家军在对外族的征战中表现了很强的内聚力、奋勇精神和残暴行为。马家军作起战来极为凶悍顽强,骑兵擅长奔袭与白刃格斗,经常残杀俘虏,臭名远扬。这些把地盘看得比命还重要的军阀,见红军在自己的地盘里,便日夜驱动马家军向西路军发动进攻。马步芳还不惜动用其青海老巢的全部人力物力投入扩充和保卫势力范围的战场。“宁死一万人,不失一寸土”就是他的著名口头禅。西路军在敌我双方兵力、粮草、武器弹药极端悬殊的条件下,在毫无后援的状态下,在战区毫无群众基础的情况下,在第2页共11页最高指挥官几乎没有机动自主权力,无法掌握有利战机,指挥也就无法随机应变,完全受中央指令的约束下,忽而东返,忽而西出,在甘肃河西走廊的古浪、永昌、山丹、临泽、高台等地与马家军优势兵力血拼,进行了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