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案北师大版一、教材分析(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这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四节第一课时。对于全等三角形的研究,实际是平面几何中对封闭的两个图形关系研究的第一步。它是两三角形间最简单、最常见的关系。本节《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学生在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在了解全等图形和全等三角形以后进行学习的,它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又是后继学习探索相似形的条件的基础,并且是用以说明线段相等、两角相等的重要依据。因此,本节课的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本堂课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条件,能利用“边边边”进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通过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同时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及其运用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进行简单的推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三)教材重难点由于本节课是第一次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故我确立了以“探究全等三角形的必要条件的个数及探究边边边这一识别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而将其发现过程以及边边边的辨析作为教学的难点。同时,我将采用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媒体演示的方式以及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二、教法本节课我采用“问题——探究——发现”的探究性教学模式,改变“结论——例题——练习”的传授模式。一堆没有亲身体验或视觉形象所支持的定理不能开发智力而只能关闭思路,教师应当暴露概念的再创造过程,鼓励学生不但要动口、动脑,而且要动手,这既有利于教师确定再创造的常识起点,也有利于主体提高对概念和定理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省。我们要树立一个观点:一般的教师教人真理,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三、学法“赠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师应创造一种环境,引导学生从已知的、熟悉的知识入手,让学生自己在某一种环境下不知不觉中运用旧知识的钥匙去打开新知识的大门,进入新知识的领域。四、课前准备基于以上的教法与学法,课前要做如下课前准备相关多媒体课件剪刀、纸片、直尺。画有相关图片的作业纸。五、教学流程采用分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前后台搭配,每四人组成一小组。(一)课前回顾,复习旧知1.点A与重合2.BC与重合3.与重合;4.△ABC△A'B'C'5.全等三角形有那些特征?(设计目的:在上一节,学生通过2个三角形的重合认识到2个三角形是全等的,这涉及多个几何元素间的对应关系,点与点,边与边,角与角,通过这个简单的复习,回顾旧知。)(二)创设情景,激发求知欲望首先,我出示一个实际问题:问题:(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两个看似全等的三角形)我们可以通过两个三角形重合来说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但是当这两个三角形没办法剪下来,也无法把黑板折起来,你怎么判断他们全等呢?皮皮说:要逐一检查三角形的三条边、三个角是不是都相等。毛毛提出了质疑:分别检查三条边、三个角这6个数据固然可以。但为了提高我们的效率,是不是可以找到一个更优化的方法,只量一个数据可以吗?两个呢?……然后,教师提出问题:毛毛已提出了这么一个设想,同学们是否可以和毛毛一起来攻克这个难题呢?BCA'C'B'(设计目的:创设问题情境,新课程比较注重让学生从实际问题入手,引起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赋予数学一种生活气息,让学生尝试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同时也是对学生数学建模思想的一种培养。也为后面的学习作了一个铺垫。)(三)引导活动,揭示知识产生过程数学教学的本质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为此,本节课我设计了如下的系列活动,大胆让学生做一做,试一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来揭示“边边边”判定三角形全等这一知识的产生过程,小组交流也可以培养学生合作能力。活动一:让学生通过画图或者举例说明,只量一个数据,即一条边或一个角不能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