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课诗五首(第1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歌。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3.比较阅读。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教学重点1.背诵诗歌。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内涵。课前准备1.预习五首诗歌,扫清文字障碍,做到流利地朗读。2.查找资料,了解诗歌的有关背景及作者的生平思想。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饮酒》(其五)、《行路难》(其一)、《己亥杂诗》。教学设计饮酒(其五)导入新课1.由学过的《五柳先生传》导入。2.由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导入。整体感知1.明确学习目标。2.范读课文(或放课文录音)。a.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诗歌节奏以及轻重音,初步感知诗歌内容。b.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两遍,教师进行朗读指导。3.问题研讨指名朗读,思考下列问题:a.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b.诗人“结庐在人境”,为什么又说“而无车马喧”呢?c.结合你对陶渊明思想的了解,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诗中的“而无车马喧”和“心远地自偏”的?d.“此中有真意”,你认为所谓的“真意”指什么?□教学设计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导明确:1.表现了陶渊明厌恶官场的虚饰和诈伪,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意,获得恬静的心境的思想感情。2.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3.这里说的“车马”指的是达官贵人的高轩,“车马喧”指奔竞于仕宦之途的喧嚣,诗人归隐田园,虽仍离不开“人境”,但没有这样的烦忧,所以说“而无车马喧”。“心远地自偏”实际上道出了感觉与处境之间的辩证关系:隐居更主要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如果心灵的“焦距”调好,就可以处闹市若幽谷。4.人的自然本性。研读赏析1.齐读诗歌,思考下列问题:a.诗歌的名句是哪几句?你是如何理解这几句诗的?b.你最喜欢哪几句诗(或你认为诗中哪些词语用得好)?说说理由。2.先独立思考,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诗将诗人会心于南山,怡然自得的悠然之情充分地表现了出来。这两句诗浑然天成,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b.示例:同上。背诵诗歌行路难(其一)导入新课李白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即使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杨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两年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在李白入长安求仕无路的时候,写了许多抒发怀才不遇的诗作,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行路难》(其一)。整体感知1.明确学习目标。2.范读课文(或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读,注意诗歌的节奏、轻重音等,初步感知课文内容。3.自由朗读课文两遍,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a.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b.这首诗可以分为几层?c.“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比喻什么?d.诗人引用吕尚、伊尹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导明确:1.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情怀,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2.共分三层,每层四句。3.比喻奸佞当道,世路艰难。4.借吕尚、伊尹备受重用的事实,表达了自己能够重新得到任用的愿望。问题研讨1.你认为“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好,还是鲍照的“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好?为什么?2.陶渊明中《饮酒》诗序中说:“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然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而李白这首《行路难》却写了对酒停杯的情境。一个是“既饮”之作,一个是“未饮”之歌,试比较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先独立思考,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1.李白的诗句更好。因为“停杯投箸”比“对案”更具形象性,“心茫然”比“长叹息”更能深沉地表现出无所适从之感。(当然,也可以有不同看法,但要言之有理)2.《饮酒》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写的抒情小诗,是他的“酒后真言”。他对自己的隐居生活表示满意,也能从获得心灵安逸、远离世俗烦恼的高度来认识。惟其具有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