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骨气》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选择典型事例论证观点的写作方法。(2)理解议论文中记叙与议论的关系。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议论文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骨气的含义,学习并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立志做一个有骨气的人。重点难点学习重点:(1)学习围绕观点,精心选择典型事例,层层深入展开议论的写法。(2)理解议论文中的记叙的作用。学习难点:理解议论文中议论与记叙的关系。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作者简介:吴晗(1909~1969),著名历史学家。在民主革命时期,他和闻一多都是站在斗争最前沿反对国民党统治的民主战士,闻被人称为“狮子”,吴被人称为“老虎”,可见两人斗争的勇猛。议论文文体知识:1概念: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议论文是以理服人。2议论文三要素及其定义论点是作者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和主张,是文章的灵魂,是完整的陈述性判断句。一篇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或道理。论证就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3议论文基本结构是:(1)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准备作者及议论文的相关知识,学生课前完成预习由“人”字导入,(2)总----分---总(3)亮明观点------证明观点------总结观点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写“人”字)同学们,这是一个“人”字,人之所以能够站立,主要是因为人有骨头,骨头是人体内最坚硬的部分,骨头就是这样宁折不弯,因此,我们把刚强不屈的气概叫骨气。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15课《谈骨气》.。二、感悟新知(5分钟)1、给各字注音:吴晗(hán)富贵不能淫(yín)嗟来之食(jiē)拘囚(jūqiú)慷慨(kāngkǎi)吆喝(yāo•he)高官厚禄(lù)2、《谈骨气》,体裁,作者,选自。3、引导学生解决以下四个问题为合作探究做铺垫(8分钟)(1)、学生朗读课文(语调要平稳,起伏不要大;速度要适中,不宜快;感情要饱满。)(2)找出文中的记叙。(视情况,有些问题留待讲读中解决。)教师过渡:同学们升入初中以来,学习了不少记叙文,也初步有了一定的记叙能力。从语文和工作、生活的角度讲,一个人不仅要能叙说,还要能讲理。讲道理往往又与叙事分不开。今天,我们就以《谈骨气》一文为例,既学习我们中国人有骨气的传统美德,又学习在议论中如何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3)思考:作者在文中给我们讲了几个故事?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整理作者有关知识。根据课文内容,初步理解课文学生合作探究完成,对课文深入理解。容:文天祥拒绝降元;穷人不食嗟来之食;闻一多宁死不屈(4)讲这三个故事的主要目的是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所以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三、探究新知1、孟子的话告诉我们什么?有什么作用?告诉我们怎么样是有骨气,引用孟子的话是解释骨气的含义。2、讨论为什么要选用文中那三个例子来说明道理。这三个事例能调换顺序吗?为什么?(1)要表明中国人有骨气,除了文中这三个例子之外,还能不能举一些事例?(刘胡兰、陈然、方志敏、鲁迅、朱自清等)(2)、作者为什么不一一例举,而只写了这三个事例呢?参考:这三个事例已经有充分的代表性了:(1)代表了三个不同的时代;(2)代表了三个不同身份的人;(3)表现了孟子所说的骨气的三层含义。3、本文议论中的记叙的特点(8分钟)其特点之一,即它不是单纯的写人记事,记叙文字是为议论服务的,其目的是为作者阐明的道理提供事实依据。比如《谈骨气》一文中,作者所讲述的三个故事,绝不是为了刻画三个人物,而是要从三个方面证明作者提出的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个观点的。特点之二,即议论文中的记叙,其作品不同于记叙文中的记叙,在记叙的时候要求简洁、概括,仅仅交代清楚事件或者人物的概貌即可,大家熟悉的内容更可以一笔带过,一般不在各种描写上下功夫,但是要注意突出对论证观点起主要作用的一方面。四、归纳整理分析议论文中记叙的作用学生归纳所学检测学生的完成情况。论证思路文章开头点题,提出中心论点,并引用孟子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