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语言文字应用(三)平时我们都与汉字打交道。汉字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那么汉字是怎么产生的,它的发展历程又是如何的呢?今天我们就通过这一节课来解决相关内容。学习目标1.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历史。2.理解汉字的发展过程。知识汇总汉字的起源什么是汉字在了解汉字之前,也来了解什么是文字。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汉字的起源汉字是否是天生就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的呢?长久以来,关于汉字的起源,一直有多种传说。一种是“结绳记事”说,不过结绳毕竟最多只是用来计数和帮助记忆的工具,与能够系统记录语言的文字应该没有直接的关系。一种是“仓颉造字”说,认识汉字是黄帝的史官仓颉创造的。当然,关于汉字起源的传说还有其它说法。其实汉字的产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绝不是一个人的功劳。我们可以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人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汉字是汉族人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创造出来的。汉字的发展汉字从最初的产生到现在,已经经历了几千年了。正如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巨大变化一样,文字的发展也是经历了很多变化。汉字由最初的“象形”,发展到现在,已经越来越不“象形”了。但是几千年来,汉字始终保持着原始绘画或表意符号的基本格局。汉字的历史悠久,历史上曾出现过很多种字体。甲骨文: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象形程度高,笔画简单质朴,写法不固定,字形有时较灵活。金文:古代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年代从殷商早期到秦灭六国。字形大小趋于统一,线条圆润而凝练,排列整齐,古朴厚重。篆书:一般分为大篆和小篆。广义大篆指先秦所有的古文字。狭义的大篆指春秋战国时代秦国的文字,以籀文和石鼓文为代表。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所采用的标准字体。小篆字形进一步趋于规整匀称,象形程度进一步降低,其中有一些字明显简化。隶书:两为两种,一种是秦隶,一种是汉隶。其中秦隶是从具备象形特点的古文字演变为不象形的今文字的转折点,在汉字发展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隶书的出现大大方便了书写和镌刻,在文字演变史上跨上了一个新的、关键性的阶梯,对于汉字的规范和最终定型至关重要。楷书:形成于汉魏之际,进入南北朝后,它就代替了隶书的正统地位。六书汉字从最初的原始状态到现在的样子,中间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同时也逐渐发展出了一些不同于“画图”的造字方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六书”这个词最早见于《周礼》。六书的顺序采用班固的说法,而六书的名称,则采用了东汉许慎的说法。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的“叙”中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用描摹事物的形状造字的方法叫象形,使用这种方法造出来的字叫象形字,如日、水、山等。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上一些抽象符号,或者直接使用符号来表示意义,这种造字方法叫指事,用这种方法造出来的字叫指事字,如“本”,是在“木”的下边加上一个符号“一”,来表示树的根。再如上、下等字,就是在一条长线的上下分别画一条短线来表示。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字或指事字拼合在一起,并且把它们的意义结合成一个新的意义,这种造字方法就是“会意”,用这种方法造出来的字叫会意字。如“采”字,下边是个“木”字,表示树,上边画个“爪”字,表示正在抓取东西的手,那么“采”的意义也就一目了然了。一个字体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表示意义,另一部分表示声音,这种造字方法叫作“形声”,用这种方法造出来的字叫做形声字。如“桃、梅、桔、松、柏、杨、柳”等各种树,其中表示意义的符号是“木”,除了“木”,字的另一部分就表示声,由于声音不同,表示的意义也就不同。形声这种造字法非常方便实用,因此在现在的汉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