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限时集训(一)沿革——政治文明的精髓与局限(建议用时:30分钟)微专题一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1.商朝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有很大的自主权,商王事实上是内外服联盟的首领。周朝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并承担各种义务,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由此可知()A.周天子对地方控制加强B.王位世袭制的完善C.中央集权制度逐渐确立D.贵族政治正式形成A[商王对各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而周王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对各诸侯国的控制,故选A项;材料强调商王、周王对地方控制的强弱不同,未涉及王位世袭制是否完善,排除B项;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才建立和健全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排除C项;贵族政治是指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由世袭贵族的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一种统治形式,排除D项。]2.(2020·南平质检)西周的封国,有姬姓王室子弟、姻亲、功臣、古帝王后、殷后、重要方国等六种类型。其中,前三种群体是西周最信赖的力量,其他则无足轻重,西周分封后三种群体主要是出于()A.推行仁德的旨趣B.防御狄人的思量C.拓展疆域的需要D.羁縻笼络的考虑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分封制的主体是姬姓王室子弟、姻亲、功臣,为了巩固其统治,周王不得不分封一些先代贵族,即题干中的“古帝王后、殷后、重要方国”,说明周王分封先代贵族的主要目的在于笼络和羁縻,故选D项。]3.(2020·洛阳一模)有学者认为,西周政治里显然有着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据此可知,西周时期()A.贵族宗法血缘关系有所松动B.君主对地方的掌控能力有限C.奠定中国大一统的政治基础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B[“‘共主’名义的地方分权体制”体现了分封制下地方权力较大的问题,故选B项;西周时期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到春秋战国时期才逐渐松动,排除A项;秦的统一奠定了大一统的政治基础,排除C项;西周时期尚未形成中央集权,排除D项。]4.(2020·福州质检)周代庙制规定,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士立一庙。宗庙或宗庙中神主的排列次序是:始祖居中,以下父子(祖、父)递为昭穆,左为昭,右为穆。这体现了周代()A.敬天保民的执政理念B.维系宗法的礼制观念C.天下一统的整体观念D.封邦建国的治理体系B[宗庙、昭穆反映的是宗法制,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宗法制,与执政观念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宗法制,与大一统观念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宗法制,与分封制无关,排除D项。]5.史书记载:周人坚持“尊尊而亲亲”的原则,以礼治天下。周王照例称同姓诸侯为伯父或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或叔舅。这反映出()A.血缘关系维系王权B.宗法制具有开放性C.周王推行礼法并用D.周王加强中央集权A[根据材料“周王照例称同姓诸侯为伯父或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或叔舅”可知,周王通过“封建亲戚”,达到巩固周王朝统治的目的,故选A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按照血缘亲疏形成森严的等级序列,排除B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实行礼乐制,以维护统治秩序,未涉及法制,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周王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项。]6.学者在评价某制度时指出:“它在先秦时期特别是在西周时期,形成了较为普遍的‘天下共主’的理念,魏晋时期促成士族门阀政治的出现,明清时期,则为晋商的成功提供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的支撑,从而佐助晋商强盛起来。”学者认为这一制度()A.始终推动社会进步B.强化皇权至上理念C.不断加强中央集权D.深刻影响中国社会D[材料中“西周时期,形成了较为普遍的‘天下共主’的理念”“促成士族门阀政治的出现”“晋商”表明是宗法制,深刻影响中国社会与从“先秦时期”“魏晋时期”到“明清时期”相符,故选D项;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核心,不利于向现代社会转型,排除A项;西周没有皇权,与材料中“先秦时期特别是在西周时期”不符,排除B项;西周没有中央集权,与材料中“先秦时期特别是在西周时期”不符,排除C项。]微专题二古代中国中枢权力机构的更迭7.奴隶制政权下,世袭的卿大夫文武不大分职。经过战国前期的变法,国君之下设相和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