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贫困县粮食安全状况的调研报告今年4月初,我办与盟市、旗县扶贫办共同组成联合调研组,利用近20天的时间,分别对XX市XX县区、XX市XX县区、XX市XX县区、XX市XX县区4个国家级重点县的20个贫困村的1004户农民进行了有关粮食安全方面的重点调研。调研采取填报调查表、召开涉农部门或村民代表座谈会、入户访问等多种形式进行。在重点调研旗县选择上,主要考虑了以下几方面因素,一是农业人口所占比重较大,粮食产量高;二是属于我区粮食主产区或特色种植区,粮食种植面积较大,粮食产量较高;三是属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农业基础条件差,因灾致贫返贫现象严重;四是粮食种植结构不合理,粮食供求矛盾比较突出,不同程度存在卖粮难和缺粮双重矛盾。一、粮食安全现状(一)农业自然条件和土地状况4个被调研旗县地处我区中、东部地区,地形地貌为典型的山丘沟壑或沙区、坨沼区。年降雨量少,无霜期短,粮食种植条件非常差。位于东部的XX县区、XX县区、XX县区年降雨量250-350mm,分布极不均匀,无霜期85-110天,旱灾、霜冻、冰雹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繁。距离首府仅128公里的XX县区,地处黄土高原延伸地带,土地贫瘠且干涸,属水源枯竭区,地上地下无水,靠截留雨水、雪水维持日常生产生活,人畜饮水极度困难,虽然年平均降水量达到410mm,可是年蒸发量却高达2577.2mm,为降水量的6.3倍,干旱年份时可达14倍。4个旗县土地总面积2.37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94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9%。被调研的1004户农户占有耕地面积2.16万亩,人均耕地面积4.8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和旱作基本田建设面积分别为1690亩和3877亩,人均只有0.4亩和0.9亩,其余全部为不宜耕作的坡地、沙地、沼泽地等。(二)农业人口和劳动力状况4旗县总人口127.8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5.4%,其中农业人口106.7万人,占全区农业总人口的7%。被调研的1004户3890人中,劳动力人数为1510人,占农村人口的38.8%。XX市第1页共4页XX县区58.99万人口中,仅农业人口就有52.2万,占全县总人口的88.3%。劳动力结构上,以年龄偏大、文化素质低、女性人口为主,而身强力壮、稍有文化的劳动力大多输入城镇进入二三产业。(三)粮食供求状况*年,被调研的1004户农户粮食总产量136.3万公斤,平均亩产63公斤,人均占有粮食350公斤。1004户中有562户2233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缺粮问题,其中缺粮1个月145户602人,占被调查人数的15.3%;缺粮2个月209户832人,占被调查人数的21.2%;缺粮3个月以上208户799人,占被调查人数的20.3%。受国家和自治区粮食种植鼓励政策影响,预计*年粮食总产量可增加到137.1万公斤,粮食生产增幅不明显,缺粮状况稍有改观。在粮食供给结构上,4旗县中XX市XX县区是我区较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每年粮食总产量在5亿斤左右,在充分保证粮食自给的条件下,还可有30%的输出余地。XX市的XX县区、XX市的XX县区粮食供给也只能维持在低水平的自给状态。相比较,XX县区情况就更差一些,要吃饱肚子基本上靠国家退耕还林草粮食补贴和民政救济。在粮食种植品种上,我区贫困地区粮食作物大多以玉米、高粱、谷类、杂豆等粗杂粮为主。二、目前粮食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一)耕地匮乏,自然灾害频繁,农业基础条件薄弱,贫困地区粮食供求矛盾突出。我区国土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地域非常辽阔,可是由于地质地貌复杂多样,高原、山地、丘陵和湖泊占到了总土地面积的71.3%,土地荒漠化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54%,可利用耕地资源十分匮乏。我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风大沙多,降水量少而且不匀,大部分旗县属水资源紧缺地区,加上发展农业所需水电等配套设施跟不上,粮食生产受自然因素影响波动非常大。全区粮食主产区主要分布在东部的赤峰、通辽、呼伦贝尔三市及中部XX市5个旗县和巴盟的河套地区。这些地区粮食产量占全区粮食总产量的70%以上,而这几个地区耕地面积只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50%,其余50%的耕地只生产30%的粮食,粮食供求矛盾相当突出。第2页共4页(二)粮食生产投入不足,经营粗放,科技含量低。由于传统的粗放性耕作习惯和连续多年农业和农民增收缓慢的实际,直接导致农民对土地的投入严重不足,“靠天吃饭”现象十分严重。如前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