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单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战争至五四运动前单元过关测试(七)一、选择题(1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2019届安徽“江淮十校”高三第一次联考)就甲午战争而言,日本当然赚得盆满钵满。但放在大历史中看,大获全胜的日本却因此埋下祸端,最终差点落得个亡国灭种的境地。该分析,意在指出甲午战争()A.制造了中日的历史仇怨B.助长了日本的军国主义C.激化了美日之间的矛盾D.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解析:选B材料强调的是甲午战争助长了日本的军国主义,最终导致其在二战中一败涂地,故选B项;材料强调对日本的影响,与中日关系无关,排除A项;甲午战争双方是中国与日本,与美国无关,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对日本的消极影响,而非对中国的积极影响,排除D项。2.(2019届山东德州高三上学期期中)甲午战前,英国人赫德认为,中国的“陆军和海军并没它自己所想象的实力”,“(日本)料将勇猛进攻,它有成功的可能。中国方面不免又用它的老战术。但是只要它能经得住失败,就可以慢慢利用其持久力量和人数上的优势转移局面”。由此可见,赫德认为()A.军事实力在战争中具有决定作用B.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战术的落后C.作战意志是日本取胜的充分条件D.中国的国情更适合对日本持久作战解析:选D军事实力只是影响战争胜负的一个方面,不具有决定性作用,故A项错误;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的腐败落后,故B项错误;日本取胜的充分条件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综合国力大增,故C项错误;由题干中“(日本)料将勇猛进攻,它有成功的可能”,可知日本宜进行速决战,由“但是只要它能经得住失败,就可以慢慢利用其持久力量和人数上的优势转移局面”,可知中国宜进行持久战,故D项正确。3.(2019届安徽A10联盟高三摸底)对于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党人说他们“出于爱国之心,忍之无可忍,故冒万死以一敌八,冀国民之有排外自立之一日也”。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知识分子却将义和团视为“中国文化糟粕的大汇集”。导致这两种看法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阶级立场B.评价角度C.指导理论D.依据史实解析:选B材料中,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评价是从革命史观的角度,而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知识分子的评价则是从文明史观的角度,因评价角度不同得出的看法也不同,故选B项;材料中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和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知识分子同属资产阶级,因此其阶级立场并无不同,排除A项;材料中两种评价并没有明显的指导理论的倾向,因此其看法不同并不是指导理论不同引起的,排除C项;由所学过的义和团运动的史实可知,材料中的两种评价均带有主观性,并没有完全依据史实,排除D项。4.(2019届陕西宝鸡二模)1903年,金天翮出版《女界钟》一书,被认为是“女权革命”思想的开端。书中指出:女权“终不可以向圣贤君主之手乞而得焉”,必“自出手腕,拼死力以争已失之权利”。作者意在()A.动员暴力反满B.倡行君主立宪C.号召收回利权D.支持慈禧新政解析:选A由材料“自出手腕,拼死力以争已失之权利”可知,要以暴力革命手段夺取政权来维护女权,故选A项;材料强调维护女权而非建立君主立宪,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提及外国侵略者,排除C项;材料强调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排除D项。5.(2019届安徽蚌埠一模)1912年2月,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注意到:“(浙军)带着剪刀作为武器在南京各街道上游行,剪掉所有那些仍然蓄发的中国人的辫子。……南京人民对浙军的暴行感到非常愤恨。”这段记叙表明当时()A.南京民众反对移风易俗B.南京临时政府军纪涣散C.民众抵制南京临时政府D.民众思想觉悟有待提高解析:选D根据材料“(浙军)带着剪刀作为武器在南京各街道上游行,剪掉所有那些仍然蓄发的中国人的辫子。……南京人民对浙军的暴行感到非常愤恨”可知,民众对于象征专制统治的发辫被剪除仍然具有相当的排斥和反对,故选D项;剪辫并不等于移风易俗,排除A项;浙军剪除行人发辫与军纪涣散没有任何的关联,排除B项;民众反对剪辫并不等于其抵制南京临时政府,排除C项。6.(2019届安徽“皖南八校”第一次联考)下图反映了19世纪后半期中国经济的相关发展状况,据图可得出的结论是()A.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对外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