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关节半脱位的康复治疗肩关节半脱位(又称不整齐肩)在偏瘫患者中很常见。表现为肱骨头在关节盂下滑,肩峰于肱骨头之间出现明显的凹陷。肩关节半脱位可能与偏瘫患者的肩痛有关,可合并臂丛神经损伤,是上肢预后差的标志。发病机制脑卒中患者肩关节半脱位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主要考虑有如下几个方面:1.肌纤维呈水平走向的冈上肌、冈下肌为主的肩部肌肉的机能下降;2.肩关节囊本身的松弛,破坏及长期牵拉延长;3.肩胛周围稳定结构的张力下降或拮抗肌之间张力的失衡,以及躯干患侧侧弯引起肩胛下旋,而导致肱骨的相对外展,肩关节囊上部的松弛;4.冈上肌、冈下肌和三角肌后部的萎缩,肩关节囊后部稳定更为薄弱临床表现肩关节半脱位多发生脑卒中几周后。早期患者可无明显不适感,部分患者当患侧上肢在体侧垂放时间较长时可出现牵拉不适感或疼痛,当上肢被支撑或抬起时,上述症状可减轻或消失。随着时间的延长可出现较剧烈的肩痛,合并肩关节受限者较无半脱位者多。查体可见:肩部三角肌塌陷、关节囊松弛、肱骨头向下前移位,呈轻度方肩畸形。关节孟处空虚,肩峰与肱骨头之间可触到明显的凹陷,可容纳1~2横指。随着肌张力的增高与运动功能提高,上述体征可逐渐减轻甚或消失。多数患者仅在托起上肢或精神紧张、活动、用力时出现一时性的减轻、消失,在坐位放松上肢无支持下垂时仍呈明显的半脱位表现。肩胛骨沿胸壁下移,向下旋转,可见关节盂向下倾斜。随着肌张力增高,可见肩胛骨后缩,内缘隆起,位于距脊柱更近的位置,尤其是下角内收,低于对侧下角。握住肩胛骨下端,充分的向外上方牵拉,可使半脱位改善。早期被动活动肩胛骨及肩关节是可感到无明显阻力。出现痉挛后,被动运动可感到阻力增加,部分患者出现肩痛和肩关节受限,因失去了肌肉的保护,在处理时可因过度牵拉损伤臂丛神经而出现相应的表现。部分患者可出现脊柱侧弯。诊断方法肩关节半脱位尚无公认的诊断标准与方法,使用的临床方法级放射学方法对康复预后的指导意义不大,多只能反映肱骨头下移的程度。1.临床方法①触诊法:患者取坐位,双上肢自然下垂于体侧,检查者用示指触诊患侧肩峰突起和肱骨头之间的距离,以其间可容纳的横指数表示脱位的程度。②人体测量学方法:用带有刻度的两脚规分别测量两侧肩峰突起与肱骨外上髁之间的距离。2.放射学方法:患者取坐位,双上肢自然下垂于体侧,以45度角倾斜投射角拍双侧肩关节X光片,测量肱骨头中心的水平延长线与关节盂中心的水平延长线间的垂直距离,或肩峰与肱骨头间隙的距离超过14mm或两侧间隙之差大于10mm。3.其他:分级的Smith法及Vanlangenberghe法、Poppen法、测量肱骨头的下降率、肩胛骨下旋角等方法。预防与治疗软瘫期维持肩关节于正常位置的唯一组织是关节囊及韧带,在上肢重力的持续牵拉下,尤其是外力的牵拉下易拉长、松弛,甚至破坏,而出现肩关节半脱位,一旦出现肩关节半脱位多难以恢复,故早期加以保护、进行预防是必要的。(一)良肢位摆放仰卧位,患侧肩胛带前伸,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腕关节和手指伸展;患侧卧位,患侧肩前伸,前屈<90°,伸肘,前臂旋后;健侧卧位时,患侧肩和上肢充分前伸,肘关节伸展;坐位时,在患肢前方放一平桌,将患肢托起;站位或行走时,治疗师应对患肢充分保护,避免自然下垂。(二)降低神经系统张力坐位下,可以逐渐增加颈侧屈的程度,使引起肩胛带过度上提的神经结构恢复其伸展性。治疗师用一只手帮助患者反复侧屈颈部的同时,必须用另一只手臂防止同时发生任何代偿运动。(三)刺激肩周围稳定肌的活动和张力1.患侧负重:患者取坐位,头转向患侧,健手协助控制使患侧肘关节伸展,腕关节背屈,患手放在坐位臀部水平略外侧,让躯体向患侧倾斜。患上肢的负重训练,通过对上肢关节的挤压,反射性的刺激肌肉的活动。治疗师一定要用手保证肩胛骨、躯干和肩关节的正确位置。2.治疗师一只手支持患臂伸向前,另一只手轻轻向上拍打肱骨头。肘的牵拉反射使三角肌和冈上肌的张力活动增加。3.关节挤压:患者取侧卧位,患侧在上方,患侧肩关节屈曲,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腕关节背伸,治疗师一手放在肘关节处,另一手握患侧手,手掌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