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农业区划成果吉林省综合农业区划吉林省农业区划办公室吉林省农业区划研究所编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吉林省综合农业区划吉林省农业区划办公室吉林省农业区划研究所编著责任编辑:吴玉兰封面设计:云光出版787×1092毫米16开本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插图1幅发行1988年7月第1版1988年7月第1次印刷印数:1—1,000册定价:3.50元吉林省林业设计院印刷厂印刷ISBN7—5384—0261—6/S·7112印张144,000字2主编:姜南通副主编:石玉山编写人员:李恩泽王庆有(第一章)孙跃起周庆良吴秀媛李亦兵(第二章)孙玉林王树林张凯明(第三章)石玉山云光(第四章)参加本书资料搜集和统计工作人员有:李鼎冯洪培杨清纯李华朱乃芬钟立文本书最后由姜南通、李恩泽、白宪端同志负责统编定稿。编图:云光3序言在国家统一部署下,我省从1979年起,有计划地、全面地开展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工作。经过八年来多部门、多专业的通力协作,先后提出了各项自然资源调查报告、部门专项区划和地,县的综合农业区划报告。上述报告对编制我省“六五”计划、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开发和保护农业自然资源以及确定各地区农业生产发展方向和制定长远发展战略规划都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但是,随着农村经济形势的发展,特别是全面推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我省农村出现了”由自给半自给性生产向大规模商品生产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新形势。它迫切要求在进一步搞好全省综合农业区划的基础上,切实制定出到2000年为实现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以及一些主要农业生态经济指标均能达到相应水平的总体发展规划。为此,吉林省农业区划委员会决定抽调省农业区划办公室和省农业区划研究所的主要科技力量,于1985年初着手共同编写《吉林省综合农业区划》。综合农业区划是一项宏观性、整体性、战略性很强的工作,不仅要求全面反映各部门区划和基层区划的成果,又要根据新形势的要求把各项区划成果科学地综合起来,更好地为领导进行农业宏观决策服务。据此,我们在《吉林省简明综合农业区划》基础上,重新研究了其内容和章节安排。全书分农业资源及其综合评价;农业发展方向和战略措施:农业结构调整和生产布局;综合农业分区等四章。并在内容上注意掌握了以下几点:一、关于基础数字的来源和使用问题。为了使本区划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吉林省实际状况,对有关农业产值、产量和人均收入等经济数字,以1984年为基期,应用了省统计局提供的数字。至于反映自然资源的数字,均取自于1979~1983年间进行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各项农业资源调查的数字。如,多年来全省农用耕地面积公开发表的一直是400万公顷(6000万亩)左右,而1980年实际调查的为536万公顷,比统计局数字高出了33%。到1984年,除掉一部分退耕还林还牧的面积外,定为508.3万公顷;预测到1990年为494.6万公顷;到2000年为487万公顷。二、鉴于综合农业区划的根本宗旨,在于如何在新形势下,从总体上即在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前提下,为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建设文明、富庶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科学依据,根据我省到2000年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的要求,力求更好地为全面发展农村经济,逐步实现农业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目标服务。本书紧紧围绕农业“两个转化”的需要,在综合各部门区划和基层区划成果的基础上,突破了过去写法上的某些框框,把区划概念和内容扩展到全面探讨区域农业的综合开发和发展战略上来,并力求使当前与长远、单项与综合、局部与整体更好地结合起来;力求本区划与专项区划和当前生产形势相一致。三、着重综合分析。综合农业区划是一项综合性的科研任务。它以农学、地理学、经济学、生态学和系统工程学等多学科理论为指导,是一门多学科相渗透的边缘性应用科学。过去偏重于自然条件和自然生态的分析,忽视自然、经济、社会、技术诸因素的综合分析与评价。本书以生态经济学为主要理论基础,力求在“综合”上下功夫,避免孤立地去研究某一生态或经济方面的问题。如,在资源评价方面,在部门区划的单项资源评价的基础年,加强了对各种资源的综合评价。四、分区与类型问题。科学地进行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