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儿童作品教学的有效性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兴趣是创设一个乐观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实践证明,任何一种创造都必须有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而这种精神离不开对事物浓厚的兴趣,因此,儿童作品教学可以利用自身的特点,激发学习的动机,激活学生的思维,以达到良好的效果。那我们在教学中该如何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容易调动学生的感情,点燃激情。同时,它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教师就可以在充满感情的导语中开始:“同学们,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圣诞节前夜,一个漂亮的金发小女孩赤着脚,独自走在冰冷的黑暗之中。她是谁?在她的身上发生了什么?让我们一起走向这个小女孩,聆听发生在她身上的故事。”学生在充满深情的话语中,开始了与文本的对话,兴趣盎然。二、巧用简笔画,突显事物特点简笔画,是以直观形象诉诸学生的视觉感官,把抽象的内容用直观的形式变成愉悦的形象,启发学生思维,增强学生记忆,使之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而长久的印象。将简笔画教学巧妙地、有机地、自然地运用于课堂教学,把学生带到美丽的画境中,能使学生在充分享受极大乐趣的同时,潜移默化、轻松愉快地接受科学知识。如在教学《比尾巴》一文时,讲了六种小动物尾巴的特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特点,每讲到一种小动物,就可以根据小动物的特点选择不同颜色的彩笔画出这种小动物,并且夸张地画出它们的尾巴。这样,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随着老师的讲解,一个个生动活泼的小动物出现在脑海中。然后,把这些动物的尾巴擦去,让学生自己再把它们画上,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三、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多媒体在课堂上的使用,改变了传统教学单调古板的形式,强化了师生双边活动,声画一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大脑功能,提高了注意比率。如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海底世界的奇妙,可以向学生展示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学生能看到各种各样的鱼儿穿梭在斑斓多姿的珊瑚丛中,听到海底动物发出的各种各样的声音,再随机点击图中的海参、章鱼、乌贼,它们都活灵活现地动起来。这些生动的影像紧紧地吸引着学生,学生一下子如同置身浩瀚多彩的海洋。四、了解写作背景,提升课堂实效人们常说:文史不分家。很多精彩的文学作品、诗歌等,都是作者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完成的。介绍史实,可以让学生了解写作的背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古诗《咏柳》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这首诗写于诗人贺知章告老还乡的路上。唐天宝三年,贺知章奉诏还乡,百官送行。那时正是二月早春,柳芽初发,春意盎然,微风拂面。贺知章如脱笼之鸟回到家乡,心情格外高兴。忽然,他看到河岸边有一棵杨柳特别高大,树上长满了一片片嫩绿嫩绿的叶子,柔软的杨柳枝随风舞动。诗人一时兴起,提笔写下了《咏柳》一诗,成为千古绝唱。通过老师深情并茂的讲述,学生们仿佛跨越时空,来到唐天宝二年。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即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是课堂学习中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进行大量的自主探索。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以打造最有效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