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基础知识词性及句子成分•词性实词和虚词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词多义,词义的古今变化,词性的活用。•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六类。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的“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矣、乎、哉、焉、耳等。•(-)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的词。如:•人名:鲁迅、农民、工人、作家、老师、姐姐•物名:日、风、山、马、稻子、飞机、原子、计算机、车辆、纸张、道德、法律、文化•时间名词:春天、明年、早晨、星期天、现在、刚才•处所名词:马来西亚、北京、凯旋门、大庆、亚洲•方位名词:上、下、前、左、右、东、南、内、外(单纯的)以上、以前、以东、上边、上面、东边、西边、里头、外头、中间(合成的)名词的语法特点•一、前面一般可以加数量词修饰,如“一辆汽车”“四名青年”。•二、一般不受副词的修饰,如不能说“很桌子”“太学校”。•三、除有的时间名词能重叠外,一般名词不能重叠,如可以说“天天向上”“处处升平”,不能说成“土地土地”“土土地地”。•四、一般不能带时态助词“着、、了、过”。•五、在句子中常作主语、宾语。•六、表示人的名词可以加“们”表示复数,如“朋友们”“女士们”。•(二)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消失等的词。例如:•表动作行为:走、坐、听、看、批评、宣传、保卫、学习、研究、进行、开始、停止、禁止•表存在、变化、消失:存在、在、有、等于、发生、演变、发展、生长、死亡、消灭•表心理活动:爱、恨、怕、想念、打算、喜欢、希望、害怕、担心、讨厌•表判断:是、对•表可能、意愿、必要(助动词):能、能够、会、可以、愿、愿意、肯、敢、要、应当、应该、配、值得•表趋向(趋向动词):上、下、进、出、回、开、过、起、来、上来、下来、进来、出来、回来、开来、过来、起来、去、上去、下去、进去、出去、回去、过去动词的语法特点:•一、前边能加副词修饰,后面多数不能带程度副词。•二、在句中能够作谓语,动词中的及物动词能带宾语。•三、一部分动词能够重叠,双音节动词的重叠方式为“ABAB”式,如“劳动劳动”。•四、一般动词能带时态助词“着、了、过”,如“劳动着”“战斗过”。•五、表示能愿的动词,常用在动词、形容词之前作状语。•六、表示趋向的动词,常附在动词或形容词后作补语。•七、能用肯定、否定相叠的方式表示疑问,如“会不会”“干不干”。动词的语法特点:•(三)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状、性质或状态、数量等的词。例如:•表形状的:长、短、大、小、粗、细、红、绿、平坦、整齐、雪白、笔直、绿油油、血淋淋、骨碌碌、黑不溜秋•表性质的:好、坏、伟大、勇敢、优秀、聪明、老实、鲁莽、大方、软、硬、苦、甜、冷、热、坚固、平常•表状态的:快、慢、生动、熟练、轻松、清楚、马虎、干脆•表数量的:许多、好些、全部、全、整、多、少•形容词的语法特点:•1.大部分形容词能受程度副词“极”“很”等修饰,例如“极腐败”“很廉洁”“很勇敢”、“非常整齐”、“太死板”、“最清楚”等。•有一部分形容词本身带有某些程度的意义,不能再同程度副词组合。例如“雪白”、“血红”。还有加重叠词尾的形容词“黑乎乎、黑压压、黑洞洞,黑油油”以及其他形式“黑咕隆冬、黑不溜秋”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