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决定语言,思维影响着语言的的产生和发展,而语言只不过是思维的表现形式,它服从于思维并为思维服务。各种不同的语言只有统一到思维的基础上,才能准确地进行相互的翻译交流。对外语的学习也只有深入到思维概念的高度,才能真正掌握好外语。如果对外语的理解只停留在浅层次的文字词语等同的对译上,忽视词语后的逻辑思维含义,是不能深入准确地学好外语的。很多英语词语在实际使用中都体现出一些深层次的逻辑思维概念区别:例如主观与客观的区别,长期状态与短暂动作的区别,普遍不确定泛指与特殊确定特指的区别,普遍大范围与特殊小范围的区别,抽象与具体的区别。而在汉语中却往往可以用相同的一个词语来表示这两种有区别的逻辑思维概念,英汉语言习惯的不同,使很多中国学生在学英语时容易产生错误,产生混淆,产生困惑。以下让我们来分析一下逻辑思维概念对常用英语词汇的深层次影响,从思维的深度去剖析语言。在一些英语词汇的使用中都体现出了客观与主观的逻辑概念区别,例如在中文中表示用眼睛“看”这一浅层次看来似乎都相同的动作。在英语中却有时用“see”,有时却必须用“lookat”。如“他看见一架飞机。”并不是他主动要“看飞机”,是那“飞机”自己跑到他眼睛里来,这是客观被动的“看”,因此要用see。而“他看着那将要飞过来的飞机,准备向它开火。”却是他主动集中内部注意力去“看”,是主观能动的“看”,必须用“lookat”。“请看那天空中的飞机!”,也是要调动人内部的注意力主观能动地指向那"飞机",必须用lookat。一般说来,人的感官相对被动地接收客观外界信息的动作都是客观性动作,人主动调动内部注意力指向外部特定对象物,要实现某种具体主观目的的动作都是主观性动作。前者就好比外部世界投射到镜子里,从外到内,被动接收,后者就好比猫抓老鼠,从内向外,主动出击。除“看”之外,其它的一些词也有主观、客观的双重特性。如“听”hear与listento;"找”find与lookfor,“注意”notice与payattentionto;“收受”receive与accept“害怕”beafraidofdoingsth.;与beafraidtodosth.“必须”haveto与must;“听到”,“听见”“找到了”“注意到一个老鼠跑出来”“收到”“不得不”“害怕(发生某后果)”都是客观性动作,而“你听我说!”“我要找朋友!”“注意那老鼠,它会咬您的!”“接受”“应当”“不敢”都是主观性动作。一般说体现人的要求、决心、愿望等主观意志动词都是主观性动词,祈使句一般也用主观性动词。一些英语名词也有主观、客观的区别。如problems是客观存在的需要物质条件去解决的社会“问题”,而questions是在学习讨论过程中产生的由大脑思维去研讨回答的主观思辨“问题”。“无钱买米”"社会治安“等“问题”是problem,而“每斤米1.3元,75斤米总共要多少钱?”的“问题”是“question"。"地震的原因”是cause,而迟到的原因却是reason。长期延续状态与短暂结束性动作之间的区别也是英语动词常见的思维逻辑概念。“他穿着白衬衣。”是长期延续状态,用wear,而“他穿上白衬衣就出去了。”是短暂结束性动作,要用puton。“它打了个滚,死了。”连续发生的两个动作都是短暂结束性动词,用die.短暂结束性动作不能与长时间段连用。如“他死了三年了”是长期延续的,不能用die,必须用hasbeendead,许多短暂结束性的动作也往往是主观性动作,许多延续性动作往往是客观性动作,be+形容词常被用来表示客观的状态和结果,“他参军三个月了。”不能用jion,必须用beinthearmy。普遍泛指与特定明确所指是英语名词中常包含的逻辑思维概念差别。它特别体现在名词前的冠词或其它限定词的使用上。同是中文一个“书”字,在生活中却有泛指概念和特指概念的区别。“书是有用的。”“书”就是大范围的泛指,不用冠词:Booksareofgreatuse。“我要买书。”也是泛指,是小范围的不明确所指,名词前要用不明确类指限定词some或a:“Iwanttobuyabook/somebooks。”“书弄丢了。”这就肯定是特殊的明确所指:例如“您要的书”,“我昨天刚借的书”,“特定明确所指的书”必须用the或my,your,his限定词来修饰它:“The/Mybookisgone."“一些男孩爱足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