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职业素养的教师一是文明之师。一个有职业素养的教师他首先应该是文明的典范,道德的楷模。他应该有着文明的言行,高尚的情操。我们教师的培养对象是展翅待飞的青少年儿童。他们天真、活泼、可爱;他们纯真、无邪、上进。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而育人是根本。青少年的成长、社会文明的传播以及民族素质的提高都离不开教师,而教师的全部工作都是通过言传身教来完成的,教师的个人修养和形象对于学生发展具有强烈的外在的示范性与内在的感染力。因此,我们教师要特别重视自我形象设计,树立崭新的教师职业形象。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各方面的修养,真正成为学生的楷模。我们要做到着装朴实,举止端庄,言行合一……高尚的思想情操,体现教师的道德境界思想觉悟水平,以及高尚的感情和精神风貌,是教师应有的重要师表风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塑造人的灵魂的的人。欲立人,先立己。我们要塑造别人的灵魂必须首先净化自己的心灵。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应当是一个高尚的人,是寒夜的一丝烛光,是冬天的一缕阳光,是雨夜的一道月光……时时折射出人性的真、善、美。当代的教师,应该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并愿意为此付出;应该有高尚的操守,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敬业乐教,无私奉献;应该有廉洁公正的思想境界,热爱学生,视生如子;应该有高尚的道德素质,敬重同事,谦虚友善,互相帮助,乐于合作。这就是我心目中有职业素养的文明之师。二是智慧之师。一个有职业素养的教师应该是智慧型的教师。教育的真谛在于启迪智慧。如果说传统教育的内核是知识,那么今天我们教育的视野应该是智慧。知识关注的是外在的事物,智慧关注的是未来的人生;知识是理念的外化,智慧是人生的反观;知识只能就物言物,智慧却能在一断残垣断壁中看到风景,在一滴水中发现灵魂。一个智慧之师注定可以教出一群智慧之生。我们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里的“鱼”不就是知识,“渔”不就是智慧吗?怎么样才可以说是智慧之师呢?首先你要有渊博的知识。古往今来,放眼看看那些名家大师谁又不能背数本整本的书?谁又不是阅读了大量的书籍?还记得刚踏上讲台的时候,总感觉自己轻飘飘的,讲得也不踏实。后来,随着自己接触到的专业书籍越来越多,自己阅读的触角越伸越广,呵呵,慢慢的感觉自己的课越来越厚重,心也越来越踏实了。至今我还很羡慕那些名家,他们上课时纵谈古今,五洲四海,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左右逢源,随手拾来,旁征博引,妙趣横生,让学生一个个如痴如醉,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其次,智慧之师要有过硬的基本功。说、书、做、画、导、演你要样样能来,而且还要得心应手,运用自如。三是研究之师。一个有职业素养的教师必定是一个善于发现、乐于研究、及时总结的教师。长期以来,教师该不该成为一个研究者一直困扰着我们,看上去,教师和研究好像没有直接联系,可是,新形势下,教师做研究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时代要求我们教师不单单是一个教书匠,还应该是一个研究者。时下,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不乏人过中年,却仍然孜孜以求、探索不止的“研究型”教师;但也有很多“未老先衰”、“不思进取”的教师。很多教师认为自己把“书”教好了,就算尽职了,不琢磨探究“书”以外的事情,认为那是别人的事情,是研究者的事情。我说这样想的人就大错特错了。那你永远是一个“匠”,而不可能成为“师”了。怎样才是一个研究之师呢?一个研究之师,首先要具有探究新事物的好奇心,具有发现新问题的敏锐眼光。从某个意义上来讲,研究不仅仅是一个学习方法,工作方式,它更是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为教育事业乐于奉献,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其实研究就在我们身边:教育教学的疑难可以是我们研究的问题,比如说:教师的设想、计划与实际效果之间的差距、教育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等目标之间的冲突与对立;教育教学中的两难情境;不同老师对待同一教育教学行为的不同看法等……都可以成为我们要研究的问题。因此,不是不能做研究,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原来身边可以研究的问题有很多。所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