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哈55中学王新伟在当今经济飞速发展、社会结构不断变化、文化多样多元的背景下,中国社会每日每时发生着深刻变化,教育战线也在发生着改变。课堂改革进行得轰轰烈烈,师生观念都在发生转变一段时间以来,我通过认真学习《义务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并反思自己的教学,深切地体会到我们还需要不断学习,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才能够与时俱进。“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上课的过程中,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同时教师也必须注意对学生在理解和认识方面的引导。例如,有这样一节课,老师在课前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把问题布置给学生,课前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上课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谈本小组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由于各小组准备充分,所以学生的热情很高,也讲得头头是道,但是受年龄、阅历及知识水平的限制,有些问题说得不够完整,有些观点也有失偏颇,老师在小组总结时应该予以补充和纠正。可是在一节课里老师只是在各小组间穿行,把权利从一个小组传递到另一个小组,就像一个置身于世外的旁观者,这样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就缺乏有效的指导,而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新课虽然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但这种“自主与探究”有时会使学生不知所措,需要指导、点拨和帮助。这个时候的教师就应该是学生的引路人把他们从偏执引向正轨。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除了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外,更应该指导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掌握学习策略,同时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情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新课程也提出了一些新了理念: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是新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评价的本质功能在于促进发展。为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就要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教学中要“用活”教材。新课标下教材内容上的生活化、结构上的开放性、对学生多元化学习方式的引导、对教学活动的有力引领等,自然能触及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促进教学方式由传统的灌输式向参与式、启发式、讨论式、开放式等教学方式转变。教材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而是给教学留有较大的空间,内容有较大的弹性,利于教师开发其他教育资源,进行创造性教学。“教师是新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教师可以在认真钻研、学习新课标的基础上,挖掘教材,可以以课标为指导,灵活的、创造性的运用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是坚持1以学生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只要是符合课标要求、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这需要我们能走近学生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兴趣爱好,还要不断学习了解社会发展的新动向、新成果,在把握课标的基础上不断更新、丰富教学内容,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只有不断学习、与时俱进,不断丰富、更新教育教学内容和材料,才能突显思想品德课的时政特点和要求,才能不被学生笑为“老土”、“落伍”思想品德的课程理念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是“帮助”就不是代替,就不是一种强制命令,就不是他律。因此,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要尊重和信任学生,并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对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问题、缺陷、错误,教师要认真对待,要信任尊重学生有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能力,相信学生能够通过体验、反思后朝着健康方向发展。我们要改变过去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的、填鸭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做教学的引导者、帮助者,而不做灌输者。结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可能出现的问题,给一些生活现象和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分析、去判断;给一些机会,让学生自己去体验、交流;给一些有典型性、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