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教材的几点优越性小学美术新教材(湘版)与旧教材相比,课文无论从知识的难度、内容的趣味性、目的性都有了很大的改进与突破,其中的不少改变笔者认为是十分有益和大胆的尝试,现就对一年级美术新教材其中的几点认识发表一下看法。一、教材相比,新教材更强调了学生各项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一年级教材的《大家一起画》、《绕绕涂涂》、《有趣的拓印》、《我的太阳》、《做拼音卡片》、《奇妙的撕纸添画》等,变以往单纯性的欣赏模仿为学生的自主动手,而其中想象力的运用又在当中占关键的地位,这无疑是十分符合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美感和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原则的,同时也纠正了以往一些手段与目的相悖离的做法。另外,新教材中的不少课文如《鸟语花香》《会飞的娃娃》等,寓美术教育于游戏玩乐之中,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制作出自己心爱的玩具,并在游戏中加强了合作与交流。二、新教材更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一年级教材《小鸟找家》需要学生根据课文故事为迷路的小鸟设计找家的方法。这显然是一课十分典型的情景教学课。所谓美术课中的情景教学,笔者认为是由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以往生活的体验,师生共同创造一个美的氛围进行教学教育的方法。而这一课不但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情景,而且给学生留下了一个悬念。学生要完成作业就必须先想象,然后再把想象中的形象描绘下来(当然,教师也要适当给予一些技法上的指导)。这课书的教学设计,可以先根据课文内容,“从小鸟为什么会迷路进行德育参透,再从迷路的小鸟如何找家”提出问题,然后启发学生讨论,分析小鸟找不着家的原因,在特定的情境中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向学生提问:树林里怎样才能更亮呢?小鸟的朋友会采用什么方式来帮助它呢?同时运用尝试教学法让学生尝试表现推理后的结果,再通过图片或教师示范解决学生绘画表现中遇到的障碍:对发光物(月亮、星星、手电筒、萤火虫儿等)外形的描绘;对光线(辐射、直射)的表现;对小鸟外形(头、躯干、翅膀、尾)的简单描绘;对环境(树林)的适当表现。此外,还可以采用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多幅作品(教材中的学生作业和班上其它同学的作业),让其认识表现形式的多种可能性,并进行选择。这篇课文的设计,不但融创造性和艺术性审美、绘画能力于一体,而且也照顾了低年级儿童常依主观意识进行断、推理的心理倾向,设计了一个小鸟在黑夜不识回家的路的连环画故事,同时通过美术活动也能启发学生运用绘画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体现出关爱他人、互助互爱的思想。三、大大加强了可操作性。新教材中,进一步贯彻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每一课均有适当的引导或者给学生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情境,因而教师的可操作性大大地加强了。第十课《小动物盖房子》,在课文一开头便用童话这种儿童们最感兴趣的方式向学生提出一个“难题”:怎样为被风刮倒的小兔建个过冬的房子?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故事结局的空白又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发挥个性和想象力的空间,同时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作业方式的多种选择,可以运用画或撕贴、捏泥等方法,房子的造型也可以有大胆的不同的创意。由于可操作性的加强,教师们只要按照教材的编排,逐个“点击”课文的内容就可以从容进行教学了,这大大减轻了教师们的备课负担,从而让教师们有更多的精力去做课件设计等工作,当然这是题外话了。四、大大增强了趣味性。上文已说过,新教材综合了审美能力与动手能力,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潜移默化(而学生一向都反感强加式的思品教育,同时又十分欢迎那种“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渗透),所以趣味性是必然的。而这种趣味性又是和课文内容紧密联系的。在《会飞的娃娃》一课中,学生能在教师和教材的指导下,通过思考和动手,巧妙地利用身边材料如废弃的塑料袋、塑料薄膜、薄纸袋、单色薄布等装饰制作“娃娃”,并系上线玩一玩。这样,可使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到创造的喜悦,明白美术与自然常识的综合能为人类提供想象、创造和愉悦的空间。而且本课的材料易找,趣味性强。五、它大大加大了课文含量,同时由于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