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苏轼苏轼(1037-110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人(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水调歌头《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10761076))《浣溪沙《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山下兰芽短浸溪》(溪》(10731073))走近苏轼““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书法四大家”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苏轼评论自己的文学创作的一段话原文:“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文说》)译文:“我的文采就像有一万斛水的泉源一样,(随时)随地都会涌出。(如果)在平地上,文思不断如汩汩流水,即使一天流淌千里也不算难。等到它随着山势石型弯曲,随着(遇到的)事物变换形式,却不能知晓。能够知晓的,通常是(在我的文思)应该继续的时候继续,(在我的文思)不能够停止的时候停止,就是这样罢了!别人,即使是像我一样(有文采)却不能像我这样了解自己啊。”•写作背景:•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此乃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二人即他和张怀民的深厚友谊和无限感慨。(一)找生字、读准音解()衣藻荇()遂()至未寝()柏()藻荇()jiěxìngsuìqǐnbǎizǎo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衣欲欲睡,月色入睡,月色入户户,,欣然欣然起起行行。。念念无与无与乐乐者者,,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未寝,相与步相与步于中庭。于中庭。将要门高兴的样子走动思考游乐于是,就一起散步二、看注释、通文意……的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交横,,盖盖竹柏影也。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但少闲少闲人如吾两人者人如吾两人者耳耳。。交叉错杂纵横原来是只是,不过罢了(二)看注释、通文意三、品读欣赏,把握情感与苏轼对话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寂寞无聊,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与苏轼对话2、作者夜游为何去“承天寺”?政治上失意的苏轼•苏轼政治上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苏轼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因讥讽朝政被贬任杭州通判;历徙湖州、黄州、常州。哲宗嗣位,召至京师,任中枢舍人、礼部尚书。后又与司马光面争新法“不可尽改”而出知杭州。后又因哲宗亲政启用新党,他又被一贬再贬,直至贬到海南,宋徽宗登基大赦天下,他北返时在常州逝世。资料链接: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共同赏月的人应当是志同道合之人,有着高雅志趣,浩然正气,心胸坦荡的人。世上那些庸俗势利之徒,是不配来与自己共同赏月的。)作者只寻张怀民,一方面表明他志趣高雅,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