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母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对祖国及生母的怀念之情。重难点:标2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出示生词,看清,边读边记。2.回顾课文内容,并板书。二、新课1.在季羡林心中,他认为什么最重?(母亲)母亲,母爱最重!可他偏偏失去了最重的东西。他就这样,数十年如一日的怀念着自己的生母,直到他离开自己的祖国,来到了异乡,来到了德国,来到了那个孤寂的小城。这么远的距离割断了他的思念了吗?(没有)看书,生读第三自然段。2.读了这段,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两个母亲都频来入梦呢?季羡林说不知道为什么,我想,你们通过学习后面的内容,一定会知道为什么?3.现在请你仔细阅读季羡林的几篇日记,看你能不能从中找到答案。同样,在不理解的词或句旁作上记号,在有感受的地方作点批注。(生自学)4.交流第一则日记:(2)在学生充分质疑后,重点探讨:为什么作者的怀念是凄凉而甜蜜的?这两个词不是矛盾的吗?①师生对话,走进那个“黄昏”:这则日记记录的是一个黄昏时候,一般说来,黄昏的时候,我们都放学了,大家要——?在这个时候,你们的爸妈下班了,他们都要——?天上的鸟儿在这个时候也要——?此时,季羡林能回家吗?他的家在哪儿?引领学生体会海外游子有家难归的苦衷。②创设情景,走进作者的心海:“季羡林只好孤寂地站在窗前,抬眼望去,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正步履匆匆地往家里赶,漂泊的渔船也静静地停靠在海港,就连不知疲倦的小鸟也开始归巢了。薄暮中,远远地传来了母亲唤儿回家的声音……此时此刻,如果你是季羡林,你的心会在哪儿?你的心会看到什么?”启发学生想象,让文中的“故乡”“故国”“故国的朋友”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对祖国地怀念变得真实可感。③在交流中理解“甜蜜”,指导朗读。教师根据学生发言,适时点拨:当你回忆起这些快乐的时光,你心里是什么滋味?所以说,有时候,美好的回忆往往是精神上的安慰,是对心灵创伤的一种治疗。(3)这凄凉,这甜蜜,最后都融入到了一个字里面,哪个字?(糊)(4)“糊”是什么意思?这“糊”在季羡林心头的究竟是什么?抽生读指导朗读: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5)这段话中还有一个看似矛盾的词语:沉静活动,作者运用了这两组看似矛盾,实则并不矛盾的词,充分表达了对祖国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齐读。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读:──11月20日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的朋友。我有时想得简直不能忍耐。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丝轻轻的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读:──11月28日我仰躺在沙发上,听风路过窗外。风里夹着雨。天色阴得如黑夜。心里心潮起伏,又想到故国了。5.咀嚼“寻”字——思母至苦过渡:这样的思绪可以在日记中找到许多许多,这样的情怀在心中很浓很浓。在我离开的日子,祖国母亲与生身母亲是频来入梦,可作者为什么要寻梦呢?自己读读寻梦的开头和结尾,你能发现什么?(看不清母亲的面影。)师:是啊,我怅望灰天,在泪光中,幻出母亲的面影。这句中有一个字,注定作者看到的母亲是模糊的,哪个字?幻。什么意思?所以他夜夜哭着醒来。孩子们,让我们展开想象,来帮帮季羡林爷爷,写一写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给他一个清清楚楚的面庞吧!生写,交流。三、升华情感1.学到这儿,开课提出的问题能解决了,两个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你知道了吗?2.其实季老又何曾不知道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呢。这就是答案。读——(投影: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3.因为对这两位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所以——(引生读课题)因为对这两位母亲怀着同样真挚的爱慕,所以——4.这节课我们通过抓关键词句,感受到了季老对两位母亲的无限怀念。像季老这样身在国外,心系祖国的游子还有很多很多。在1984年的春节联欢会上,香港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