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列电中学九年级电子课时教案(首页)学科语文备课者教者周次教学时间年月日课题外国诗两首(第二课时)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领悟诗情,理解诗意。二、学习理解联想和想像在诗中的作用。三、学习理解诗歌的节奏和押韵常识。四、培养学生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激发学生诗情,鼓励学生写诗教学重点整体把握诗情,理解诗意。教学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辅助教具ppt学习方法朗读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二、指导自读《夜》1.资料助读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年),俄罗斯诗人。出身于农民家庭,教会师范学校毕业后,在莫斯科当店员和印刷厂校对员。1916年在白俄军队服役,1917年二月革命后离开军队,加入左翼社会革命党人的战斗队。早期诗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曾参加意象派文学团体,作品中流露悲观情绪。十月命后的部分诗作,试图反映新的革命生活,但仍留恋革命前农村的田园生活,钟情于乌托邦式的“农民的天堂”。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补充、修正、体会宝鸡市列电中学九年级电子课时教案第页教学过程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他憧憬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又因思想的极度矛盾,陷于痛苦而不能自拔之中,最后在精神忧郁中自杀。2.学生听读录音后自由诵读,感受并形象描绘诗人笔下的夜景。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推举代表发言,教师归结:诗中的夜景静谧、美丽。(1)、诗的第一节描写夜的静谧。随着夜的降临,自然万物都归于沉寂:平静的河水仿佛悄悄进入梦乡,松林不再喧响,夜莺停止歌唱,秧鸡也不再喧嚷。(2)、第二节写在夜的寂静之中,潺潺的溪水在轻轻地歌唱,这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然后由听觉转入视觉,引人月光的意象描写夜的美丽:明月的银辉静静地洒落大地,周围的一切都沐浴在月色之中。(3)、第三节进一步描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大河,小溪,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都在月光下熠熠生辉。第四节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这是以反复的吟咏造成诗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3.学生感情品读,体察绘景中涛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思考:诗歌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学生精彩回答,教师明确:诗人叶赛宁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人自然。纯然绘景中,渗透着生命的底蕴,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三、课堂总结补充、修正、体会宝鸡市列电中学九年级电子课时教案第页教学过程四、作业:1.反复朗读诗歌。2.试着自己创作一首写夜的小诗。板书设计:夜叶赛宁河水松林夜莺秧鸡静谧、美丽溪水月色(反复吟咏)(安适、宁静的心境)大河小溪青草补充、修正、体会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