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有效教学点滴谈分数乘除法应用问题,在小学高年级来说,一直是一个难点。它和整数、小数乘除法应用问题相比,难的原因是分数的产生比较抽象。分数的含义有两层:表示分率(两种数量之间的比率)和数量(物体数量的多少)。尽管整数、小数也可以表示“倍”和数量,但是总体来说,分数的产生比整数、小数的产生要复杂和抽象一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它具有一定的难度。要想破解这个难题,提高分数乘除法应用问题的课堂教学实效性,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一、从整数解决问题入手,衔接过度自然,化难点于无形。二、联系学生易于接受理解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想上好一堂数学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会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可以先声夺人,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兴趣,迅速进入思维状态。因此在上分数乘法应用题时我是这么做的:孩子们你们知道咱们体内水分占体重几分之几吗?(孩子有的乱猜,有的睁大眼睛,有的摇着头)我知道此时已勾起了他们兴趣了,为了让他们保持兴趣,我告诉他们,水分对于我们来说可重要了,科学家经过实验发现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五分之四,而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三分之二。你们想知道自己体内水分的重量吗?(这时孩子们纷纷说想,我知道此时他们的求知欲已达到沸点,我便顺势引入新课的教学。结果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研究讨论,不但了解了自身含水分重量的同时,也掌握了利用分数乘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可谓润物细无声。)又如,在教学分数除法应用题时,我还是利用孩子渴望了解自己身体的奥秘来激发学习的兴趣。师:孩子们上次咱们已经知道体内水分占体重几分之几,并根据自己的体重算出体内水分大概的重量,今天如果知道你们体内水分有28千克,那么你们的体重应该是多少呢?(孩子们此时兴致高涨,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孩子们此时已不那么惧怕分数除法应用题这只老虎,甚至于愿意接近它了,接下来的教学是在大家热烈讨论研究中进行的。可见兴趣是探求知识的源动力,兴趣是实施应用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二、巧设问题,以导促学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法效果就会不同,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巧设问题则要从实际的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学生情况出发,教师导得好,教学方有效。在小学阶段分数乘法应用题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问题的方法,并能解决有关的问题;分数除法应用题重点是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因为分数乘除法应用题一般的问题结构特征是:一个数(单位“1”)×几分之几=具体量,所以我认为引导学生分析分数乘除法应用题要抓住以下三点:第一,找准单位“1”的量;第二,抓住描述两量关系的句子,理解数量关系;第三,借助线段图,弄清数量关系并写出数量关系式。例如,教学新课标小学六年级上册第17页的例一:2003年世界人均耕地面积为2500平方米,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是多少平米?我是这样引导孩子们的:(1)这道题中告诉我们哪些量?哪个量是单位“1”?(孩子们通过思考准确地判断出—2003年世界人均耕地面积是单位“1”的量。)(2)题中哪一句话告知我们数量关系?(孩子们通过比较得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等于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这句话告诉我们数量关系。)(3)题里的表示什么?(指导孩子们画出线段示意图。理清数量之间的关系,写出关系式:人均耕地面积×=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又如:在教学新课标小学六年级上册第37页的例一: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小明体内有28千克的水分,小明的体重是爸爸体重的,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1、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哪些信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经过寻找,筛选出有用的信息。);2、这道题中那个量是单位“1”?(孩子们通过判断,找出儿童的体重是单位“1”);3、那句话说明了数量关系?(孩子们讨论得出---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这句话说明了数量关系);4、表示什么?引导学生画线段图理清数量关系,并写出数量关系式: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