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验中激起学生创作的兴趣——话题作文《筷子》教学设计一只船小学王彩霞习作要求:1、在活动中体验,并且能将自己体会到得用完整的句子表达出来。2、指导学生学会在活动中观察,做善于观察的孩子。3、能够透过活动,发散学生的思维,以“筷子”为主题写出更多的内容。设计理念: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许多教师都深有体会,学生往往最怕写作文。学生写作文时,常常瞪着题目,咬着笔头,苦思冥想,也不知道该写什么。其实这是因为学生没有积累生活素材,也没有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所以才无话可写。此次作文教学我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可说的话题,并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会观察。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以活动为依托鼓励学生以“筷子”为话题写出更多的内容。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一起猜猜看这是什么。”(大屏幕出示谜语:姐妹二人一样长,进出厨房总成双。千般苦辣酸甜味,总让它们先来尝。)1、说说自己是怎么猜出来的?2、继续猜这是什么?(大屏幕出示谜语:两个娘子小身材,捏着腰儿脚便开。若要尝中滋味好,除非舌头伸出来。)师:“没错,还是筷子。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来聊一聊筷子。”(板书筷子)[评析:用猜谜语的方法导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课气氛较好。出示两个关于筷子的谜语使学生在猜谜语的过程中对筷子的特征有了较深刻地认识,引起学生对筷子的关注,学生打内心深处想知道这节课下面的内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增加。]二、说“筷子”。师:“关于筷子你知道些什么,说一说。”(学生谈一谈自己了解的关于筷子的内容,比如:筷子的历史、筷子的传说、筷子的用途等等)生:我国使用筷子的历史可追溯到商代。《史记·微子世家》中有“纣始有象箸”的记载,纣为商代末期君主,以此推算,我国至少有三千多年的用筷历史了。先秦时期称筷子为“挟”,秦汉时期叫“箸”。古人十分讲究忌讳,因“箸”与“住”字谐音,“住”有停止之意,乃不吉利之语,所以就反其意而称之为“筷”。这就是筷子名称的由来。生:民以食为天,在饮食日益考究的今天,餐具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就连小小的筷子也是种类繁多,竹质的、木质的、彩漆的、塑料的、骨质的、银制的、不锈钢的……[评析:导入时的谜语让学生对筷子有了初步的认识,现在的交流可以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筷子,学生可以从中了解到有关于筷子的历史、种类、用途等等,同时也是将学生的课外知识引入课内的过程。]三、和筷子游戏。(一)和一双筷子较量。师:“同学们对筷子的了解还真不少!这节课老师也带来了一些筷子。上课前,这些筷子悄悄地告诉老师,想和咱们班同学比试比试谁的力气大。谁愿意和筷子较量一下?”1、请一名同学上台和筷子较量。2、说说他是怎样走上来的?(引导学生说一说这位同学的动作、表情,并用完整的句子说一说这位同学的表现。)3、请台上的这位同学用劲来折一双筷子,其他同学仔细观察他是怎样折的。4、(台上同学折断了筷子后)请台下同学说说自己观察到他是怎么折的。(引导学生把这位同学折筷子时的动作、表情说清楚。)5、试着说一说这位同学和一双筷子较量的过程。师:(采访台上折筷子的同学)“现在你最想说什么?”师:(采访台下的同学)“初次和筷子较量同学们就胜利了,什么心情?”(二)和一把筷子较量。师:“看得出同学们现在的心情都很不错,不过失败的筷子并不气馁,它回到家后和自己的家庭成员商量出了新的对策,准备和同学们再次较量,敢吗?”1、指一名同学上台。说一说他又是怎样走上来的?(鼓励学生用完整的句子说一说,其他同学及时补充。)2、猜猜看这位同学现在再想什么?3、加上他心里想的再来说一说他是怎样走上来的。师:(采访台上的同学)“孩子,这次要和你较量的是一把筷子,想说什么?”师:(采访台下的同学)“你们想说什么?”4、请台上的同学用劲来折一把筷子,台下的同学一边观察他是怎样折的,一边为他加油。(师生一起为台上的同学加油)5、说一说自己观察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们把这位同学和一把筷子较量时的动作、表情、心理活动说具体。鼓励学生用:“当老师说“开始”时,他;当老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