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对话式教学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小学英语现阶段的教学弊端,提出对话式教学,解析了对话式教学的特点、本质及其形式等,以此来激发小学生英语习得的兴趣,全面提高英语习得的能力,提高小学课堂的质量,更为重要的是使英语这门语言真正成为交际的手段。关键词:小学英语、对话式教学、课堂教学、形式一、小学英语教学现阶段的弊端小学英语教学是一块刚被开发的领地,其发展的稚嫩给我们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挑战。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重要的是为变得更加聪明。"但长期以来,我国英语教学界绝大多数英语教学仍是以应试教育为目的,课堂上缺乏真正的“对话”机制,教师为教材而教学生为教材而学,师生之间存在一条巨大的“鸿沟”。课堂上的对话往往是“无信息沟”的,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以老师的讲解、灌输为主,师说生听,师问生答几成定律,即使在一些学生讨论的场景中,其内容、方式也大都由教师指定的。教师的高度集权使学生无法获取主体地位。传统意义上,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他们是课堂的中心,在知识方面拥有权威,教师根据统一的教材、《大纲》安排教学进度,制定教学目标,并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推动者、促进者,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顾问;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学习材料的选择者和学习计划的制定者,学生应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效能进行评价,并根据自己的评价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教师的任务不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是要关注学生个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认知世界的能力而学校以培养能应付各种考试的学生作为目标,却忽视了把英语作为一种对话交流工具的最根本能力的培养。往往有的学生学了七、八年英语仍然是会读而不能听、会听而不能讲,成了学习英语的"聋哑人"。因此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具有良好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学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二、对话式教学1、对话式教学的提出新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是人脑思维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是获得语言的内因(人脑功能、学习动机、感情因素)通过外因(语言学习环境,如学习条件和语言输入等)而起作用。瑞士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知识不是简单地通过教而得到,而是每一个学生在一定情境中,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建构的Long(1983)提出,语言必须通过“对话性互动”才能习得。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语言学习的目的就在于交际,对话交流则是交际的主要途径,即能听会说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的。语言学家认为正确而流利的语言运用需要通过大量的言语活动来培养正确的语感,并使言语活动自然、流畅。现代心理学揭示语感产生的心理机制为:通过言语活动反复实践,使得按一定顺序出现的言语信号反复刺激大脑中主管言语的区域,从而在该区域形成与该言语相对应的言语动力定型。一旦出现某一言语动力信号,就可以自动引起这个言语动力定型中其它动作的连锁反应,于是这个言语活动就可以自动地产生。由此可见,语感的产生来自于反复练习和实践。对话交流无疑为学生提供了大量语言实践的机会。根据上述理论,我们提出在小学英语课堂上采用对话式教学,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等多种交流互动形式促进师生、学生间相互合作,进而达成语言习得。2、对话式教学的本质所谓对话式教学是以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相互作用来达到学生自主和自由发展的一种教学。在这种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不再是我教你学、我传你受的单向教学活动,而是平等的、充满爱心的双向主动交流;在交流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的主体,师生共同学习,相互请教,互为先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知识背景和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在民主、平等的互动与交流中,取长补短,互帮互学。交流产生对话,对话产生合作,为了完成具体的任务,师生、生生必须互相合作。在合作中,他们交换看法,彼此争论,互相帮助,直到新的语言生成。因此对学生而言,对话式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