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度量》教材解析一、体验新课改,解读教材(一)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角的度量》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7~38页的内容,教材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会判断角的种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教材的编排注重了数学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注重引导学生从直观到抽象逐步提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从不同的学习角度认识角的度量,关注学生的自主体验,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角的度量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逐步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为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打好基础。(三)教学目标:1、学生在观察、体验、交流的基础上,感受角度的大小,体验量角的必要性,通过探索,实践,认识量角器的结构与功能,总结出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初学用量角器量角。2、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统一角的计量的需求,认识角的计量单位,建立1度角的表象,建立角的大小的量化观念,能联系操作结果,感受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关系。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角的度量活动,在探究量角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实践活动中自主发现数学规律,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四)教材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教材精彩的内容编排,结合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我制定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完成对量角器的结构和功能的认识,体验量角器结构形成的过程。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索,实践,总结出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运用量角器量角。教学难点确定为:在应用量角器时,如何准确定点,定边。二、关注学生成长,说学情: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角,知道角的大小就是两边叉开的大小,与所画的边的长短无关,并且大约三分之二的学生知道量角要用量角器,但怎么用量角器不清楚,对量角器他们有着许许多多的疑问,如:“这个量角器三条线合起来的点是干什么的?”“有两排数字,究竟看哪排数字?”“这个量角器上怎么有这么多格子?这些格子是干什么的?”三、解读新教材,说教法和学法: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解题训练,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结合本课时的内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我认为课堂教学有必要体现学生出是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牵引和疏导,强化学生自主内在的数学体验。以此为基础,本课时,我力图通过动画引导学生体验角的变化,以及测量角的大小的必要。使学生在直观感受、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获取角的度量的方法,形成自己独有的数学体验。四、关注体验,注重生成,说教学程序:一、知识迁移,引出基本角。1.用小线段比较线段的长短。2.用小正方形比较大图形的面积的大小。3.用小角比较角的大小。【意图:通过上面三组的观察与测量,使学生感受到要表达一个数量,先要找到一个度量单位,再数有多少个这样的单位,大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数起源于数,量起源于量。增强学生的度量意识,引出课题。】二、探索角的度量方法,把握量角工具的基本特点1.用同样大的小角(10°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激发学生度量角的需求。【意图:明确量角的单位是“单位小角”首先设计了“利用大小相同的小角,比较角1、角2这两个角的大小”这个教学环节(如下图);在此基础上得出“利用大小相同的小角”的优越性:不仅能比出角的大小,而且可以比出到底大了多少。这样的设计事实上明确了量角的单位是“单位小角".而且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的雏形已悄然而出。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认为本环节非常重要,但是用1度角来作为单位角在制作和操作上都非常不便,因此我们无奈地选择了“10度”角作为“单位小角”。】2.启发学生把单位小角拼成半圆,构造最简单的量角工具。在用小角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用小角来比一个一个比较零散,操作起来也不方便。唉,我们能不能想个办法,既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