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中有效性教学措施及评价方式关于音乐课堂评价,许多专家和学者都进行过科学、客观、系统的阐述,但对于教师在课堂中如何对学生的反馈进行有效评价却很少有人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确实这一步是非常复杂而有争议的,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总是用“错”和“对”来评价,那将违背新课程的理念,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长期下去会造成学生对音乐的厌恶之情;如果总是用肯定的语言来激励学生,而有错也不否定,那将会造成学生对音乐知识的错误认识。音乐原本就是和谐悦耳的旋律,音乐课堂更应将和谐与完美表现的淋漓尽致,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在课堂中教师对学生充满艺术性的评价将是学生学习的巨大动力。所以音乐教学中如何对学生的反馈进行合理评价,让音乐教学更具有效性是当前新课程中我们应关注的问题。实践证明,教师要合理构建课堂评价模式,必须站在尊重、宽容、真诚的心理平台上,以自己丰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石,从理解、沟通出发,和学生进行及时的交流,根据学生不同的回答,不同的个性分别作出不同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激励学生,促使他们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所以,我认为在新课程下的音乐课堂中,课堂评价的有效开展,必须把握好以下的评价尺度。一、把握好激励与赏识的主导性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音乐课程的评价应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那么,如何把握好课堂中的教学评价,使它充分发挥好“激励与改善”的功能呢?实践表明:教师激励的语言和赏识的心理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可见“激励与赏识”在课堂评价中处在主导地位。反之,在课堂评价中运用了激励与赏识的语言,就能发挥它的有效作用吗?曾听过这样的评价案例:有一次我听一堂音乐欣赏课,从聆听——表现——创编步骤非常完整,教师的评价语言从“你真棒”,一直到“你真行!你真聪明!好样的……”层出不穷,据不完全统计“你真棒”出现了十二次,你真行!出现了八次,你真聪明!出现了十一次。整堂课都是围绕着这种赞赏的语言对学生的反馈进行评价。天天让你吃稀饭馒头你也会烦,对学生也一样。我们的课堂中常常出现“棒棒,你真棒”的表扬话语,但时间久了就成了虚设。其实这和孩子大叫狼来了的故事是一样的道理。久而久之学生使去了信心,对于评价和表扬没有了感觉。还有一节课,一位老师准备了小奖品,原本她想把奖品发给表现突出的孩子,可到最后她给每个孩子都发了礼物,这就失去了奖品的意义,好坏都一样,有的孩子就坐在那里等,反正都会有奖品,何必再去费那个劲!学生对这些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评价语言、方式,已经习以为常,在情感上溅不起一点涟漪,完全失去了教师对学生评价的积极意义。原因何在?虽然案例中的教师,运用了这么多的激励性的语言,但他缺乏了从内心深处流溢出来的对学生的真诚、赞赏之情,所以造成了评价中激励与赏识功能的流失。陶行之先生也曾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可见,学生可以没有鲜花和掌声,但绝不能没有自尊心。因此,课堂评价中的“激励和赏识”必须建立在对学生的尊重、宽容、真诚的心理平台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它的有效作用。人常说“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赏识。自新课标颁布以来,“赏识教学”已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青睐,如果每一位教师都能注重课堂中对学生的评价,让学生感受到你对他的赏识,那将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资源,是音乐课堂教学成功的支柱。二、把握好评价语言的艺术性文化底蕴它决定着我们对世界理解的广度和深度,对于培养下一代的教师来说文化底蕴的深浅更是标志着本身的职业内涵。《音乐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音乐教育要“倡导学科综合和理解多元文化”,就要求音乐教师在拥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也要拥有不同领域间的知识和技能。只有这样,才能把音乐教育和音乐本身所蕴涵的文化底蕴进行有机联系;才能有“资本”对学生的多元反馈进行合理的评价;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音乐文化素养。曾听到过这样的课堂评价片段:案例2:在欣赏《三只小猪》时,让学生自己创设并表演小猪胖乎乎、可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