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种苗产业化基地情况汇报***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水产种苗产业化基地位于鳌山卫镇,始建于2002年,占地820亩,累计投资3.8亿元。为搞好基地的管理和服务,市政府于年成立了基地管委会(正局级差额事业单位),隶属于市海洋与渔业局,编制10人,设主任一名,副主任两名。基地的主要任务:解决***地区水产种苗科技含量低、种质退化快、病害防治难、养殖模式落后等制约海水养殖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基地的目标定位:规模全国最大、科技含量全国最高、建设档次全国一流。基地的服务范围:立足***,覆盖全省,面向全国。目前,基地已引进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海水养殖研究所、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三高大菱鲆研究所5家科研机构,其中,中科院海洋所与长生公司合作,实为生产饲料企业,没有从事科研,***三高大菱鲆研究所实为雷霁霖院士之子组建一企业,主要从事鱼类工厂化繁育与养殖。我市免费提供230亩土地给5家科研院所使用50年。基地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技术力量雄厚基地吸纳了国内渔业科技领域最优秀的科研力量,汇聚了赵法箴、雷霁霖、唐启升、管华诗、麦康森院士在内的科研人员200余人,每年为100多名博士生、200多名硕士生、600多名本科生提供一线实践平台。赵法箴,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自上世纪50年以来,一直从事水产养殖,主要进行对虾实验生态及养殖技术研究工作。雷霁霖,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我国知名海水鱼养殖专家,系统研究了22种海水鱼类的增养殖理论与技术。唐启升,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我国海洋资源与生态学家,长期从事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利用研究。管华诗,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我国水产品加工、海洋生物及海洋生物工程制品专家,长期从事海洋生物资源高值利用及海洋药物的教学科研工作。麦康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长期从事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的教学、研究与开发,先后主持了包括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计划、国家高第1页共5页技术研究发展(863)计划等一系列科研项目。二、研发课题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基地承担了国家“973”、“863”项目个,组织实施了刺参和红参的生态学研究、中国对虾遗传改良技术等中试课题12项,开展了鱼、虾、贝、藻类种质研究,已成为国家级渔业生物种质研究中心,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XX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基地于2006年被国家发改委授予“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称号。——“海水养殖动物多倍体育种苗和性控技术研究”(承担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多倍体诱导(运用细胞工程技术在细胞和染色体水平上对动物进行遗传改良,进行海水养殖动物的三倍体、四倍体育种关键技术研究)、杂交育种和分子标记选育(反映生物个体或种群间基因组中某种差异的特异性dna片段)研究成果居世界领先水平,诱导的扇贝、牡蛎的三倍体转化率达到100%,培育的品种性状优势明显。——“大菱鲆的引种和苗种生产技术研究”(承担单位:黄海水产研究所,雷霁霖院士),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大菱鲆为欧洲沿岸的特有种属鲆蝶类,是当前世界上优良的养殖品种。黄海水产研究所于1992年从英国、1997从法国两次引进大菱鲆,并成功进行了养殖及种苗培育。1999年起,大菱鲆养殖在山东等北方沿海地区迅速兴起,目前已成为水产养殖业的重要品种。(在基地都从事了哪方面的科研活动,取得了什么成果。)——“中国对虾遗传育种技术研究”(承担单位:黄海水产研究所,李健),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主要对海养鱼、虾、贝进行遗传改良,培育生长快、品质优、抗逆能力强的新品种,经养殖试验,最终获得生物性状稳定的优势种群或优良个体。——“海水增养殖生物优良种质和抗病力的基础研究”(承担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获“XX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主要应用基础研究和生产试验,对鱼、虾、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