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教室学科学我在教学《植物的繁殖》一课时,教了种子繁殖和营养繁殖之后,提问:番薯用哪种方式繁殖的?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后,学生确定了番薯是用根繁殖的。我紧接着又问:萝卜是用什么方式繁殖的?心想,这对于这群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来说是最简单不过的问题,出人意料的是,又一番激烈的讨论在“根”和“茎”之间展开了,最后结果都说用根繁殖,没有一人说是用种子繁殖的。我继续问:你们家里种过萝卜吗?超过三分之二的同学都回答种过。我又问:那大家还记得用什么种的吗?这时学生才醒悟过来,改口回答:萝卜是用种子繁殖的。面对“萝卜是用什么繁殖的?”简单问题,家里都种过萝卜的学生竟然回答是用根繁殖的,我感到有点意外。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我思考着想起了另一件事。有位据说很优秀的科学课教师,在教蕨类植物的内容时,有位好心的同事帮她采了一大把蕨类植物的标本,放在她的办公桌上,其中许多叶子的背面还有孢子。按理说,这是很完整的标本,对上课很有帮助,她应该很高兴的。可是事实却恰恰相反,她看到这些标本却吓得发抖,不敢靠近。最后还埋怨同事恶作剧,把带毛毛虫卵的草放在她的桌上。虽然如此,她教的学生都能在试卷上填对“蕨类植物是用孢子繁殖的”,即使他们不认识孢子,可能他们永远也认识不了孢子。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存在头脑里的知识和现实生活相脱离的现象,看来我们科学课教学上的弊病已经影响了几代人,课堂教学单纯地传授知识,确切地讲只传授课本上的知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严重脱离,长期下来,学生形成了只记住课本知识、读“死书”的习惯,不能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大自然想联系,更不能把课本知识应用于生活,当然谈不上什么科学探究精神了。天文学家卡尔说过“每个孩子在他们幼年的时候都是科学家,因为每个孩子都和科学家一样,对自然界的奇观满怀好奇和敬畏。”其实,孩子们天生就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只要引导得法,我们会发现科学无处不在,许多科学发现就是源于生活的。瓦特在烧水时受启发,发明了蒸汽机;牛顿在苹果树下,受苹果落地启发,发现了万有引力;阿基米德在洗澡时,受到启发,发现了浮力定律,……可见,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表现为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给教师、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造的空间,使课程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这种开放性还表现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作为科学课程的教师,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不要把学生拘泥于仅仅是以文字或语言形式呈现出的现成的知识,应引导学生走出教室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一、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学校资源包括学生的教材,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较为系统、全面的科学知识体系,提供了最基础的科学知识,提供了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科学课程教师用好教材是不可忽视的,除了在教室上课外,还可以:1、开放实验室,允许学生自行实验。要使学生的科学探究真正落到实处,就必须象科学家那样为其准备一个能自行实验研究的“实验室”,而学校里的实验室则是学生自行实验的最好场所。课后不知大家有没有留意听到过学生这样的请求,“老师,我们实验还没完成,我们还想更深入地进行实验。”因此,开放实验室,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自行实验,可由值班教师提供所需的器材和相应的指导,学生在没有压力的环境里,轻松自在,设想出许多奇思妙想的实验设计,通过互相合作,自主实验,他们可以发现许多有价值的科学现象,领悟书上学不到的科学知识,锻炼了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还了却了他们做完实验的心愿。2、发挥网络、图书室优势,扩大信息收集范围。在学生学习探究中,经常会碰到这样那样的疑问,说实在的,许多疑问老师都难以解释清楚的,而学生恰对这些问题最感兴趣,比如上《太阳太阳系》一课时,许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