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方案《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四组的一篇讲读课文。本课是一篇童话,写于1845年,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一篇不朽的传世之作。主要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课文先叙述了大年夜,天下着雪,又黑又冷,小女孩还在街上卖火柴;接着讲小女孩为了暖和一下自己,一次又一次地擦燃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象;最后讲小女孩被冻死了。安徒生通过这个童话,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学习目标是教学的方向,教学围绕目标而展开,本节课我设计了三个学习目标:目标一是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命运的悲惨,对作者感情的体会,体现了语言文字训练与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目标二是领悟作者基于现实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目标三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文中的部分句子小学生很难体会,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体会句子的方法,也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分析、理解等综合能力,初步掌握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因此,根据学生现有的学习能力,本节课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该发挥主导作用,我采用“导读——导思——导疑——导迁”等辅导法,力求少讲,教师辅导引路,引导读与学生积极自学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并结合本课内容,坚持联系与发展的观点,力求迁移、发散、延展课堂教学,使教学有一定的深度。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小学高年级是为学生上初中打好基础,自学能力及习惯差是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便愈显重要,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尽可能把课堂时间留给学生,教师只作相应点拨,只作宏观调控教学进程,让学生运用“初读交流——收集体会——质疑问难——想象习作”四步新闻记者自学法来学习课文,这四类自学方法既相互独立,又连为一体,在教学中逐步参透,让学生形成自学能力。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育提出的要求。的确,使学生掌握知识固然重要,但从长远看,使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对学生的一生更重要。在语文学习中,学生的发展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也包括情感世界的丰富,观察领悟能力的提高和探索创造精神的培养。因此,我在设计《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着重体现了以下教学思想:1、紧紧把握课程改革的方向《语文课程改革标准》倡导语文学习方式的改革。语文教学必须摆脱以情节分析为主线,以提问应答为载体的低效模式。《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极富感情,我在教学中,从整体入眼,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解读课文、感悟课文,全面提高语文素养。2、充分发掘课文的情感因素阅读教学不能停留在理解内容的层面上,而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故事扣人心弦,感情深刻强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运用多种方式使学生体会小女孩的悲惨,激起对残酷社会现实的不满。例如:运用多媒体教学,有感情的朗读等。教学流程,关键在“流”字,“流”即“顺畅”,各环节环环相扣,自然而然。本节课的教学分四步进行。第一步:“自学生疑”。教学一开始我采用变序教学法,直奔课文的第二部分——擦火柴的幻觉。师谈话小结上节课内容,帮助学生回顾旧知后进入课文重点部分,提出“小女孩擦了五次火柴,都看到了什么?”学生围绕问题自读勾划后,学生同桌交流自学情况,教师点拨,板书五次看到的事物,针对第五次看到的事物不太容易判断,而引出难以体会的句子。“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抓住学生的反复读及重点问“飞”等进行体会,让学生领悟到小女孩死时的快乐和死后对痛苦的摆脱。接着峰回路转,师发问:“小女孩看到的是真的吗?”那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幻觉呢?“这给学生留下悬念,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第二步,“尝试排疑”。针对前边的两个问题,教师抓着这一时机作板书,此时,师引导学生根据黑板上的对比板书,来体会安徒生写该童话故事采用的表达方法——“基于现实的合理想象。”便是水到渠成,随之师问“死对常人来说是不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