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敲开学生的心灵之门魏书生曾这样说:“走入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又迷人的新天地,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会在那里找到答案。”要打开学生的心灵之门,必须有“爱心”这把钥匙。高尔基曾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孩子”。一个好班主任,影响的不是孩子的现在,而是孩子的一生。因此,让学生沐浴着爱的阳光成长是一个称职的班主任应尽的职责。一、尊重每一位学生,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每一个孩子在呱呱坠地时,模样并无多大差别;及至入学,他们都像一株株嫩苗,在求学过程中不断成长,在步入社会前,他们纵使在行为上微有差异,我们也不能草率地断定是能力上的差异,因为能力是在后天随着年龄、身体、环境等因素的变化逐步培养而成的。我们不不论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其能力已有所分别,但此阶段是可变和可控的。爱因斯坦做不成小泥凳;爱迪生被学校开除;落士比亚是戏子;萧伯纳被讥之为乞丐,童弟周被斥之为愚夫,毛泽东只是一介书生,小布什大学时各科亮起“红灯”……但是他们后来都有所建树。所以说,我们教师完全可凭自身良好的素养和健全的人格魅力影响感染引导他们磨砺出正常的性格,挖掘其潜能,拓展其能力空间。倘若一个老师只凭个人喜好作标准来衡量学生,必然只有少数学生成为其“宠儿”,而其他大部分学生潜力白白荒废并无所事事而成为所谓的危害班级纪律的“祸根”。孔子说“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就是强调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而采用相应有效的教法,而他本人也取得了“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的骄人业绩。古人尚且如此,何况当今教师了。孩子是嫩苗,是花朵,是未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材,教师责无旁贷。遗憾的是教坛仍存在相当一部分仅凭自己主观感觉对学生个性作出武断判定的教师。比方说,某学生沉默寡言,他有可能善于理性思考而拙于言辞,而教师称之为“榆木疙瘩”;一个学生活泼好动,他有可能心灵手巧缺于注间力不够集中,教师断定其患有“多动症”;另有学生喜说喜笑因某次发言失误而招致“油嘴滑舌”的骂名……如此现象,不胜枚举。好多学生就是没有得到老师的认同而挫伤了自尊心,打消了积极性,才渐渐由优生变为差生的。久而久之,与老师产生严重对立情绪。所以,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珍视他们个性差异是扣开学生心灵之门的前提。二、思想教育中要能有耐心对待每一位学生“钢,至脆之物,经炉火,锻成绕指柔;竹木,质直之品,其曲可中矩。此二者,力拗则断,徐为成器。”教育学生也是这样的道理。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人不是一年半载的事,半点急躁不得。现在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养尊处优刁蛮任性应在意料之中,特别是农村中父母双方多外出打工的学生缺少父爱母爱,本已孤独可怜,在学校缺乏教师的关怀,若遭严辞训斥,无异于伤口撒盐。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成长规律及其心理需求,找准双方切入点,慢慢占据学生的心灵。因此,我们说,教师拥有足够的耐心,是扣开学生心灵之门的重要保证。三、扣开学生心灵之门的关键是能宽容对待每一位学生真正的爱还离不开宽容。宽容大量是班主任心理必须具备的品质。社会心理学中把宽容理解为有权力责备处罚而不加以责备处罚;有权力报复而不加以报复的一种道德心理结构。宽容首先表现在能容忍学生对自己的不满。“如果你想有所作为,就要准备承受责难。”假如你不相信这句话,不按这句话行事,那么你就永远也不可能成为一名出色的班主任。班主任的宽容还表现在能容忍学生的缺点和错误。在美国一些学校,班主任不仅善于容忍学生的缺点和错误,而且还鼓励学生犯“合理性错误”,不犯合理性错误的学生是不受欢迎的。在理性上,我们容易承认“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实践中,我们事事避讳失败,不容忍错误,甚至苛求犯有过失的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作为稚气未脱的学生,犯错误是他们的特点,作为班主任,要善于容忍学生犯错误,不要一棍子敲死。我认为,教师走进学生心灵的关键是在于教师要有一颗博大的爱心。有了这颗爱心,他的胸怀才能够宽广,才能包容发生于师生间的一切。有了爱心,他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倾听他们心灵的呼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