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在交流中提升——听课随笔蜀河镇中心学校李昌芝本次承蒙学校的厚爱,同志们的支持,我有幸参加了在石泉举行的安康市第四届阅读教学观摩研讨会,会上我观摩了9位教坛新秀们的精彩演绎,并聆听了专家的讲座与点评。教坛新秀们那优美、准确的语言令我如痴如醉,那各具特色、风格不一的教学艺术令我赞叹不已;那为人师者的风范令我由衷赞叹。短短两天时间,内容丰富紧促,我感受颇多,使我深刻的感受到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课堂上,教师们更多的是注重学生学习的策略和情感的体验地培养,呈现出积极、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教学三维目标的整合制定都很合理、具体,真正做到阅读教学的“读中体会,读中感悟”并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的课堂中;更注重学生的阅读实践,尊重学生的主观感受。教学中体现了知与情的结合,恰当的处理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课堂优质高效。听了这样的课,犹如山涧的小溪清新滋润,可谓“传业教有情,润子细无声”。一、导题的设计要独具匠心,方可很快抓住学生的心。实时、独特的导入顺理成章的将学生引入学习思考境界,真正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例如:石泉城关一小的吕鑫老师在教学《渔歌子》一课时,他以“话题名字”导入:“你叫什么名字?你的名字是谁取的?为何给你取这个名字?”学生的名字他自己再也熟悉不过了,学生积极举手,踊跃发言,有的说是她爸爸取的,希望他能茁壮成长;有的说的…….然后老师顺势说;“现在,老师我写一个名字你们叫一下好不?”“张志和。”他是谁?你了解他吗?学生根据自己平时认识水平和知识积累说:“我知道他是唐代一位诗人。”老师给予肯定后,接着导:“你们知道他的名字是谁取的吗?”“不知道”“那我们现在做一个猜测好不好?”“好!”甲同学:“我想他的名字应该是他爸爸取的。”师:“有可能,但是——,是错的。”乙同学:“我猜,是他妈妈取的。”师:“有可能吗?”“有。”师:“但也是错的。”此时学生想那一定是爷爷取的。丙同学信心十足地:“老师,我想他的名字一定是他爷爷取的。”1“有可能吗?”“有。”“但还是错的!”这时孩子们都感到特别差异,课堂上一双双期盼的眼睛瞪得圆圆的,头脑中的一个个问号画得大大的。师:“想知道是谁取的吗?““想。”师:“张志和的名字是皇帝赐的。”生:“啊?”教师顺势介绍了诗人张志和的资料。师:“张志和16岁时,参加科举考试,他献上了好多治国良方,深蒙皇帝的赏识,于是赐名志和,希望他能做一个心平志和之人。”今天我们就学习他写的一首词——《渔歌子》。这位吕老师用“名字”——大家都再也熟悉不过的话题导课,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老师的话语幽默生动,很快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然后抛出问题、设置悬念、中间的小波澜拉近师生距离,调节了课堂气氛,老师从作者的名字入手,切入主题,很快地抓住了学生的心,学生情绪高涨,乐于学习。二、注重“读”,将“读中体会”,“读中感悟”与“自主学习”贯穿课堂始终。“将时间还给学生”,这是课标的的理念之一,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自主读书,通过学生自主读书,引导自读自悟,抓住重点词语、句子、段落、引导学生多种形式品味阅读,理解课文。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中读书体会感悟,收获的是人格修养的熏陶、语文素养的发展、丰厚语感的提升、人生智慧的开发,更是获得了生命发展的动力。教师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从而达到阅读教学中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愿意读、想读、乐意读呢?这也是我经常思考的问题之一?他的艺术性又何在呢?仍拿吕老师的这节课为例,读书要有层次,有步骤,循序渐进,他的步骤是:一、明诗人——抓住学生的心,学生想读,这时要求读正确,引导学生做到字正圆腔,有节奏;二、明诗意;三、悟诗情,再悟诗情后课堂延伸他设计了这一环节:特别是师生对读,将课堂教学推入了另一个高潮,激发学生对词的了解和热爱,他出示张志和的哥哥张松岭写得一首和答弟志和渔夫歌,教师自读,老师范读,在品词意,识词人后,“为何不归?”吕老师安排了师生对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