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人,应当赶快生活。——奥斯特洛夫斯基蒙田1.如何对待生命。2.理解生命的意义。3.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怎样对待生命。教学目的热爱生命蒙田法国人文主义作家对"度日"的认识消磨光阴慢慢赏玩飞快的去“度”细细品尝对生命的理解“哲人”苦事、贱物“我”优越无比糊涂人寄托来世对死亡的态度毫不惋惜乐于生生活关心抓紧时间对比论证作者蒙田认为生命的本质是什么?他对“随时告别人生,毫不惋惜”是因为认识到了“生之本质在于死。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生之本质在于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作为个体生命的存在,都是短暂的、有限的,总是要死亡的,是人人所不能避免的。这句话从生命的终极归宿上来看待生命,由此引出珍惜生命的话题。“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认真而充实地生活,善于享受生活中各种快乐的人就感到死而无憾,就不感到死的苦恼了。如果一辈子懒散拖沓,萎靡不振,不能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留有好多遗憾,临死时必然感到苦恼。从哲学上说,人在追求自己的生命价值时可以超越死亡。在人类的历史上,饮鸩的苏格拉底,自沉汨罗的屈原,断头台上的谭嗣同,这些著名人物都把个体的“小我”融会于人类的“大我”之中,实现了人的生命的自我超越。“三界”之生死观佛曰:“诸行无常”,无常、无我、空。”是佛法的基本要素,即一切有情众生乃至外界的世界,都是处在变异、运动、假合的状态,从生到死,构成生命存在的一个过程,谁也逃不脱;有成必有坏,任何物质世界也都只是存在的过程,没有什么可以恒久。而轮回,则是生命之流的表现:我们死后意识通过结生的力量而进入各个新的环境,产生不同的生命形式,就是六道,结生的力量则是来源于爱和欲的造作。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生命就是我们当下的感受和觉悟,失去现在的反思、发现、向往,就谈不上过去与未来。只要有这颗觉察、依止当下的心,我们的生命之流就会不断灭,永远更新。道曰:““归根曰静,静曰复命。”道家对世间万物生长与消亡规律的高度概括,是事物新陈代谢规律的形象体现。它反映了人生终极的一种归根意识,是一种自然的生死观。《道德经》所言的“归根”,就是一种归宿。根,是创造我们生命的本源。世间万物,芸芸众生,最后都注定为一个归宿——归根。所有的生命在完成了它的使命之后,都要复归其本源。如果我们能够将这种自然的生死观和归根意识融入灵魂,就会对生死有一种从容不迫的豁达和淡定。达观看生死,淡定视人生。视死如归,坚强勇敢,热爱生活,热爱生命。这样,我们才会更快乐、更潇洒的活着。我们的精神才会进入一种超然的意境。儒曰:“生之有死,自然之道。”人的生命是自然发展的过程,生则有死,正犹始则有终,自然之理,又是必然之路,不可阻挡。“生死转化,一气所为。”用气的学说来说明人的生死的变化。其思想主旨是用自然物质“气”,来揭示人的生死转化,以唯物论,阐发生死观。“死为休息,不必忧伤。”儒家的生死观,蕴涵着人生价值观,它告诉人们要重生死,善始终,尤要重生、善生,以此来实现人生价值,完善理想人格,达到人生目的,这些观点在当今仍然有其思想价值。珍爱生命您懂得考虑自己的生活,懂得去安排它,那您就做了最重要的事情了。天性的表露与发挥作用,无需异常的境遇。生命就像钻石,随时都在发光,假如你是星星,就做那颗最亮的;假如你是阳光,就做那缕最璀璨的;假如你是露珠,就做那粒最晶莹的;假如你是生命,就燃烧你最美丽的……人生的意义就在这个过程上,你要细细体认和玩味这个过程中的每节,无论它是一节黄金或一节铁,你要认识每节的充分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