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质监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质监工作全局,以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依法行政,严格把关,服务经济,促进发展”为宗旨,实施科技兴检、人才强检和“以质取胜”战略,加强把握大局、服务经济、依法行政,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不断开拓创新,妥善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建设;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进一步对外开放需要的质监法规体系、标准体系和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的工作体系,切实履行综合管理、行政执法和安全监察三大职能,加快质监事业的全面发展,为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推进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做出积极贡献。“十一五”期间我省质监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围绕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确保两大安全(食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推进三大战略(以质取胜战略、科技兴检战略、人才强检战略),实施四大建设(信息化建设、基层局建设、检测能力建设、文明行业建设),完善五大体系(标准体系、计量体系、认证认可体系、产品质量和安全检测监控体系、特种设备动态监管和安全评价体系)。二、发展目标按照省委、省政府对质监工作的总体要求,以及省局党组提出的“十一五”末,全省质监工作达到华东地区中上游水平的奋斗目标,力争到2010年,全省技术装备总值突破3亿元;检测项目和检测能力基本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特检、纤检、计量、质检四大行业联盟总收入在2005年的基础上翻两番;标准研究体系发展成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研究机构;进一步完善量传溯源体系;以队伍建设为根本,以信息化建设为手段,夯实质监系统的基础,强化监管力度,增强服务经济的能力;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实施人才强检战略,培养一批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力争建设一批国家中心、省中心或重点实验室,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三、主要任务(一)加强质量宏观管理,全面推进“以质取胜”战略1、加强质量管理,实施“以质取胜”战略。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安徽省质量振兴计划》,实施“以质取胜”战略,推进“质量兴市”工作,实现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的的不断提高;建立质量奖励制度;引导企业走“以质取胜”的发展之路;做好设备监理、产品防伪和质量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的相关工作;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质量管理体系;全省规模以上重点大中型企业、出口企业和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全部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努力提升质量工作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实施名牌战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和产品质量国家免检制度;扶持一批对安徽民营经济创业和发展具有示范性的好品牌;重振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名、优、特、稀”的传统老品牌。到2010年培育国际知名品牌2个以上,争创中国名牌产品15个,打造安徽名牌产品500个。以产业集中度高、规模效益好、发展潜力大、对地方经济有较大带动作用的产品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名牌产品对地方经济的贡献率。在名牌中培育100个具有地方特色、在全国享有美誉的知名品牌。3、完善质量信用体系,加快和谐安徽建设。加强企业质量档案建设工作,加快建立以产品质量为主要内容的企业信用体系。在建设企业质量信用体系、实施分类监管的基础上,以信用等级监管、扶优治劣等手段配之信息技术手段,为社会营造质量信用环境,搭建企业质量信用信息平台,做好与社会信用体系衔接的准备工作。加强对企业质量状况的分析和研究,建立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制度;围绕建设“信用安徽”,建立征信系统和企业“质量诚信”评价体系,开展“质量诚信”征信、授信活动,逐步建立“质量诚信”征信、授信制度。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加快和谐安徽建设。(二)加大源头质量监管力度,提高产品质量总体水平1、完善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以严格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为基础,在全面整顿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