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的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材分析:《月光曲》也叫《月光奏鸣曲》是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独奏曲,具有清新、激越的意境和优美、和谐的曲调。这篇课文描写的事件中感情变化细腻,主体部分描述了《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月光曲》的内容、意境、感情是借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来的。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了贝多芬卓越的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课文内容距学生生活较远,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贝多芬创作环境特点,体会《月光曲》创作的背景是读懂本文的基础,充分读好文章的主体部分――描述贝多芬演奏《月光曲》的段落,理解《月光曲》所表达的内容、意境和感情,体会《月光曲》的魅力所在,则是本文学习的重点。通过对贝多芬情感变化的体验,探究其创作的原因这又是教学难点。在品读文中描绘的《月光曲》的情景中,感受音乐给兄妹俩带来的幸福和快乐,进一步激起学生对大音乐家的敬意。教学目标: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以及他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激发学生对大音乐家的敬意。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相结合的作用以及《月光曲》的魅力所在。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重点: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相结合的作用以及《月光曲》的魅力所在。教学难点: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探究其创作的原因。教学用具准备:教学课件(PPT)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复习巩固1、导语:如果说,你是个爱文学的人,那就感受语言美吧!如果说,你是个爱音乐的人,那就来感受音乐的魅力吧!这节课,我们再次一起品读一首著名的钢琴曲《月光奏鸣曲》的诞生过程。【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学会了什么?[复习巩固]二、读中感悟,理解贝多芬的创作过程自学课文2---7自然段,思考:贝多芬走在幽静的小路上,他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他又是怎么做的呢?【全班进行交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抓住关键,通过读,梳理诱导,理清贝多芬与盲姑娘的相遇、相识、相知的过程及其感情的变化。】(一)感受相遇,相识贝多芬走在幽静的小路上,他听到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通过评读理解“断断续续”。出示课件1:(兄妹俩的对话)11、师生之间进行对比评读。2、指导朗读:根据说话的内容,加上适当的提示语,想象他们说话的神情、语气,并说说理由。男的()地说。女的()地说。全班分角色朗读。【通过加适当的提示语基础上来读,体会兄妹俩的感受。】3、听到兄妹俩的谈话,贝多芬可能会怎么想?4、贝多芬走进茅屋,看见了什么样的情景?见此情景又会有何感想呢?【让学生走进贝多芬的内心世界。】(二)感受相知1、贝多芬弹完一首曲子,姑娘有什么反应?为什么盲姑娘推测出陌生人是贝多芬呢?2、指导朗读。出示课件2(第七自然段)学生评读,理解盲姑娘说的话,加深理解盲姑娘内心的感受。【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走进盲姑娘内心世界。】3、这时,贝多芬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但是内心却像波涛汹涌的大海,只是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当时,他想到了(),想到了(),想到了()。(出示课件3,口头回答)二、理解创作月光曲的过程,感受《月光奏鸣曲》的艺术魅力(学习课文第八、九自然段)1、默读八、九自然段,用括号括出课文中描写月光曲的内容。2、听《月光奏鸣曲》(出示课件4),谈感受,读课文。【通过听、说、读初步理解贝多芬的创作过程。】3、在这清幽的月光下,听着美妙的琴声,皮鞋匠好像看到了什么?他看到了几个画面?盲姑娘仿佛看到了什么?【在说中感受《月光奏鸣曲》的艺术魅力,在读中走进贝多芬的内心世界。】4、贝多芬的琴声,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联想,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听琴声的事实?用波浪线划出。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因听琴声产生的联想?用直线划出。【通过划、读深入理解贝多芬的创作过程。】5、指导朗读,体会联想在文中的作用,渗透写作。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是与文章中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