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学期(第13—22课)复习提纲★第十三课:两汉经济的发展类别主要成就农业兴修水利汉武帝下令治理黄河;东汉明帝令水利专家王景主持治理黄河,使黄河在以后的八百年里没有改道。生产工具耕犁安装犁壁,提高耕作效率;发明新型播种工具耧车提高播种速度耕作技术普遍使用二牛抬杠耕作法。农作物南:水稻北:小麦广泛种植桑麻手工业丝织使用提花机,丝织品更精美冶铁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提高冶炼质量发明炼钢方法,铁制兵器逐步取代青铜兵器商业(采取重农抑商政策)长安和洛阳被称为“东西二京”,人口分别为五十万和百万长安城里有专门的商业区叫做“市”第十四课:匈奴的兴起和汉朝的和战一、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匈奴兴起(秦汉之际)匈奴的生活习俗:过着游牧生活,逐水草迁徙。原因:冒顿单于励精图治,治军有方;巧乘秦末中原战乱之机,秦汉之际,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作用:生产迅速发展,畜牧业兴旺,冶铸业迅速提高,部分匈奴人还学会了农耕,开始垦田种谷。二、汉匈和战西汉初年被迫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前119年,经过漠北战役,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西迁。时间西汉初年汉武帝时期汉元帝时期形势经济萧条、国家贫困经过文景之治,国力强盛匈奴分裂,其中呼韩邪单于向汉朝称臣政策和亲:把皇室女子作为公主,远嫁匈奴,每年送给大量谷物和纺织品。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漠北战役:公元前119年)昭君出塞效果匈奴骑兵年年挥师南下,和亲没有根本上解决匈奴的威胁漠北之战,匈奴受到沉重打击,无力再与西汉对抗。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1.政策变化的根本原因:国力强盛2.汉初“和亲”和昭君出塞:a、汉初:以“和亲”换和平,是带有屈辱性的纳贡求和。b、昭君出塞(西汉元帝时):呼韩邪单于主动求亲,昭君自愿前往,双方平等结合。13c、汉初“和亲”和“昭君出塞”都为汉匈民族间的和平做出了贡献。秦汉时期抗击匈奴的著名将领:蒙恬(秦)、卫青、霍去病(西汉)、窦固、窦宪(东汉)第十五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张骞通西域1.西域: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2.最初目的:准备联络被匈奴从河西走廊赶到西域的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第一次:公元前138年,报告了西域见闻,表达了西域人想和汉朝交好的愿望第二次:公元前119年,加强了同西域各国的交流,汉朝和西域间的往来日趋频繁。3.结果: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标志着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4.从西域传入中原:天马、汗血马、葡萄、石榴、核桃、苜蓿、乐器、歌舞;从中原传入西域:铸铁、开渠、凿井、丝绸、漆器、金属工具。二、丝绸之路:课本P77页陆上丝绸之路:长安—河西走廊—敦煌—葱岭(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运出丝和丝织品,传入西域各国的珍奇异宝)海上丝绸之路:广东—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印度半岛和斯里兰卡(西汉商人常出海贸易,开辟了海上交通要道)影响:开辟和沟通了中西交通要道,成为东西经济、文化交往的重要桥梁。三、班超经营西域(东汉)为重新控制西域,公元73年,班超出使西域,帮助西域各国摆脱匈奴控制,后担任西域都护。甘英出使大秦后,166年,大秦派使臣访问洛阳,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的第一次直接交往。★你知道张骞在历史上的贡献吗?我们要向他学习怎样的精神?答:1、①出使西域,沟通西域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汉族人民和西域各族人民的生活。②张骞通西域,奠定了我国对新疆地区的管辖和开发的基础,后来,西汉设置西域都护。③张骞通西域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开始发展起来,“丝绸之路”开通了。总之,张骞是我国历史上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沟通西域同内地的联系,促进中西交往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杰出人物。2、我们要学习他为了祖国的利益,不畏牺牲、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和坚持不懈最终不辱使命的意志。★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它的更大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