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语文名师唐远霞工作室研究成果汇编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浅谈隐性备课工作室学员隆芳一、教案≠备课?提到备课,大家都会首先想到备课本上那一个个由教师在课堂教学前精心设计好并用文字表述出来的,以课时为单位的具体教学方案。大多数教师都很重视教学方案的编写,备课本上密密麻麻,工工整整,面面俱到。教学管理者也通常以教案的字数、篇幅、整洁度等来评定任课教师的业务水平及敬业精神,常称之为“教案详细,备课认真……”但面对着自主意识日益强烈,个性日益张扬的新一代学生,这种认识让老师们遇到了一系列的尴尬与疑惑。尴尬镜头一:教师害怕无法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一讲到底,搞“一言堂”教学,结果台上神采飞扬,台下昏昏欲睡。尴尬镜头二:学生总是提出教案设计以外的问题,让教师手足无措,教学秩序一片混乱。疑惑:现在的学生为什么不能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学生怎么这么不尊重教师的劳动?学习怎么这么不投入?素质怎么这么差?疑惑多多,牢骚多多,其实原因很简单——你备课不充分,学生想听的你不讲,你讲的又不是学生想听的,学生为什么还要听?老师们更疑惑了,翻开一页页密密麻麻,工工整整的教案,委屈重重:我没备课?这是什么?这是教案,是教师从个人角度出发,先入为主,一手包办的教学过程设计,但它只是备课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可视可感的那一部分,我们暂且称之为“显性备课”,真正决定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另外一些,蕴涵在教师情感与思想深处的,不可视的、不易感的部分,我们称之为“隐性备课”。二、隐性备课?怎么备?一备先进的理念,二备渊博的知识,三备真挚的情感,四备流利的口才,五备儒雅的气质,六备学生的参与;七备机智的反应。(一)备先进的教学理念过去的语文教学以系统传授学科知识作为惟一的教学目标,而《语文课程标准》却确定语文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识,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师应以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个体,教师应自觉放弃传统意义上的知识权威的地位,把学生看作自主的学习者,课堂学习的主人,要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相互探讨、共同进步的学习氛围。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在学习上产生了兴趣,得到了乐趣,教师教和学生学都容易了。正如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认为的那样“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学生在充满情感投入中和兴奋状态中汲取知识,增长智慧,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进行知识构建。(二)备渊博的知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语文新教材明确指出:语文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要想上好一堂高效的语文课,语文教师的基本素质应比其他学科教师高,必须有开阔的视野,深厚的底蕴。如:古文中的“山水阴、阳”说,只要我们语文老师运用地理知识,给学生讲明白我国地理位置大部分处在赤道以北,北回归线以南,太阳是由南向北斜射的,对着太阳的面称为阳,背着太阳的面称为阴,故山的南面称为阳,山的北面称为阴,而水正好相反,因水低山高,它南面被山挡住了称为阴,它的北面对着太阳称为阳。又如:老师想让学生记住“慕”、“恭”二字下面的写法,可运用《文字学》知识来给学生讲解,因为这两字都与“心”有关,一个是从内心佩服别人,一个是从内心尊敬别人,故二字下面的“”字都是心字演变而来的。学生通过老师这一讲解立即茅塞顿开,不但于轻松之中学到了知识,而且懂得了学习方法。语文学科的丰富性远胜过其他学科,没有广博的知识,没有丰富的内存,如何“出口成章,妙语如珠”?怎能“纵说古今,横议天下”?因此,语文教师应注重日常的积累,多读、多看、多写,不仅要读文学类书籍,政治、哲学、历史、地理、音乐、美术等各类学科都应有涉猎。惟有如此,上课时才能旁征博引,随手拈来,这样既增强了课堂教学的信息容量,同时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又调动了学生主动扩大课外阅读量的积极性。(三)备真挚的情感语文教学是一门情感艺术,《课程标准》将教学目标定为三维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