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6年全国卷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质量分析这次全国卷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结构和题目设计跟2015年全国课标I卷一致,论述类设计3道选择题,选文是宗白华的《读书与自动的研究》;文言文4个题目,其中3道选择题,1道翻译题,选择题考查断句、文化常识,概括分析,这和去年的课标I卷是完全一样的,文段选自《宋史•辛次膺传》;诗歌鉴赏2道题,选的材料是一首元曲,名句名篇默写仍采用情境式的形式命题,2小题选自高中,1小题选自初中,分别是庄子《逍遥游》、李白《蜀道难》和陆游《游山西村》;选考的内容仍然是小说和人物传记,小说用的材料是薛媛媛的《湘绣旗袍》(获小说月报百花奖)是一部颂扬我国民间传统文化、见证湘绣工艺多舛命运的长篇小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实用类考的材料是:《张岱年:将爱国之心转化为求真之志》;语用题5道题,其中3道客观题,分别为词语填空,考的是近义成语的辨析,语病题,考的是结构混乱,成分残缺和搭配不当这三种类型,衔接题考的是嵌入式的,2道主观题,跟去年一样,16题补写语句,要求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材料涉及的内容是中国历史的几次饮食变革,17题徽标题,考的是世界互联网大会徽标的主体图形,要求写出构图要素和寓意;作文是材料作文,选取当下社会比较常见的一个场景——流浪汉街边“晒”身世(遭遇)、博同情以求得路人在经济上的援助作题材,这样的题材,不管是农村的还是城里的学生,都是比较熟悉的,具有普适性和可写性。我校的考生考试情况大致如下:理1平均分73.5,1人及格;理2平均分81.71,14人及格,其中上100分2人;文1平均分62.6,1人及格;文2平均分86.9,17个及格,上100分5人。试卷由客观题32分和主观题118分总分150分构成。客观题的难度适中,主观题的答题具体情况分析如下:7.翻译题分析学生作答时存在的问题1.重点字词翻译不到位。问题最严重的是第一句的“宥”和第二句的“趣”。大多数的同学第一句的译文体现不出“宥”字的含义,在能够体现出字意的同学中,能正确翻译出“宽容”之意的也是寥寥无几,大多翻译为“释放、放了”。有少数一些同学翻译为“请他们吃饭”、“好好招待他们”这类含义,可能是把“宥”错看为“肴”。第二句的“趣”字,体现不出这个字的含义,还是学生答题过程中最常见的情况有部分同学按照[qù]这个音来翻译,所以“有趣的”“高兴地”这类含义也很常见也能够理解,但是还有一些同学翻译为“搞笑的”“开玩笑”。除了这两个字,第一句中的“余”也是问题比较严重的,很多同学把它译为“我”,“我全都宽恕他们”似乎是通顺的,但是若结合前面的“辛次膺活捉贼寇头子五人”来看,前后明显不通顺,所以把“余”翻译为“我”也就不对了。再就是第二句的“是”字。在这句话中,“是”字应该是作为知识代词“这”,出题者想考察的也应该就是点,所以很多同学把它翻译为“你们”,也就不正确了。2.译文不通顺,出现语病和错别字。第一句中,“生致首领五人”前应该补充出主语“辛次膺”,有一半以上的同学补出主语,比如“贼兵战败逃跑,溃不成军,活捉了五个首领,其余的人全都放了他们”,“活捉”的主语是贼兵,“放”这一动作缺少主语。还有同学把“余悉宥之”译为“其余的人我全都宽恕了他们”,这个“我”,根据原文信息,找不到对应的人。第二句的“是皆吾民”这句,很多同学译为“都是我的城民/百姓”,缺少主语。2第一句的“生致”,可以翻译为“生擒”,但是很多的同学写成了“生禽”。3.翻译时不能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多采用意译,并且意译得毫无根据。第一句的“生致首领五人”,很多同学的译文是“生还的首领有五人”、“让五个首领活着”。“余悉宥之”一句,很多同学译为“结为好友”、“其余的人杀死了”、“在辛次膺左右辅佐他”,甚至还有“共助我完成大业”一说。第二句的“趣令复业”,同学们翻译为“赶着时令从事农业生产”、“搞笑的是竟然叫他们复归原职”、“这不是让我恢复以前的职业”、“是有趣的农业生产”……翻译为“农业生产”还能理解,因为前面有“锄櫌”,但是“复归原职”就真的找不到根据了。4、本板块备考建议1.落实重点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