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歌唱活动《鼓上的小米粒》活动目标:1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旋律,学唱并创编歌曲。2在敲一敲、玩一玩中发现因击鼓轻、重而产生物体在鼓上跳跃不同的现象。3体验歌唱活动带来的快乐。活动准备:小鼓四个、米粒、蚕豆、黄豆等。活动过程:一、直接导入,引出主题。老师:你们看,今天老老师带来了什么呀?边说边出示小鼓。老师敲小鼓“咚咚︱咚—︱”(重的),请幼儿模仿学一学。老师再敲小鼓“咚咚︱咚—︱”(轻的),再请幼儿学一学。提问:你觉得老老师两次敲的鼓有什么不同?老师小结:两次鼓声一次响,一次轻。二、感受节奏,理解记忆歌词。老师:我们再来听一听,老师敲节奏“咚咚︱咚—︱咚咚︱咚—︱ⅹⅹⅹⅹ︱ⅹ—︱”问:这种声音好像小鼓在干什么呢?学习歌词第一句:咚咚咚,咚咚咚,小鼓在歌唱。老师出示一杯小米粒说:它是什么?我们把小米粒放在鼓上再来敲鼓,看看会怎样呢?(提醒幼儿说出“蹦蹦跳跳”)谁来把这句话完整地说一遍?老师:那我们再来看一看小米粒是怎样在鼓上跳舞的?幼儿分组在鼓上做实验,老师指导幼儿随节奏轻、重敲鼓,幼儿观察两种现象并回答。(引导幼儿说歌词:小鼓敲得响,米粒跳得高;小鼓敲得轻,米粒跳得低。)三、感受旋律,学习歌唱。老师:老师把小米粒在鼓上跳舞的样子编成了一首歌,名字就叫“鼓上的小米粒”。老师清唱歌曲。问:你听到了什么?老师:我们再来听一听。老师在伴奏下歌唱。说:小朋友也来唱唱看。幼儿跟着伴奏轻轻歌唱。老师指导幼儿在歌声的变化上歌唱。还可采用男女幼儿分开唱,男女幼儿分句唱等形式歌唱。四、创编歌曲。老师:小米粒会在小鼓上跳舞,那还有什么东西也会在小鼓上跳舞呢?老师还准备了几样东西,请小朋友去试着放在小鼓上敲一敲,然后我们来把它编到歌里去。幼儿分组实验。老师幼合作创编歌曲。五、延伸活动。老师:生活中还有好多东西呢,我们也可以去做一做我们刚才的实验,再来编成歌曲。活动反思:这是一节大班的音乐课《鼓上的小米粒》,在今天的活动中,小朋友表现得特别棒,不但学会了歌曲,还能够边唱边用肢体动作表现歌曲。从整个活动的效果来看,幼儿兴趣浓,参与的积极性高,较好的实现了本次活动的教学目标。活动中,以幼儿喜爱的乐器——小鼓“唱歌”的形式导入活动,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我把学唱歌曲与有趣的科学探究活动相结合,让幼儿在探究活动中感受、体验击鼓的不同力度和频率与鼓面上的小米粒的动态变化的关系这一物理现象,获得知识和经验,有效地帮助了幼儿理解、记忆歌词,避免了生硬的歌词解说。另外我在“小鼓还能怎么唱”和“鼓敲击轻、重引起的米粒变化”的环节中,请幼儿大胆想象、操作和体验,为幼儿提供了探究和表现自己的舞台。其次,是教学的组织方面,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注重游戏教学的方法,动静交替,层层递进。在活动中,注重以游戏形式贯穿始终,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充分调动幼儿的参与积极性,较好地达到了教学目标,充分体现愉快教学给小朋友带来的乐趣。比如在扮演米粒跳舞和最后的《我是鼓,你是小米粒》的游戏中,幼儿玩得特别高兴,在玩的同时体验了敲鼓的轻重与小米粒的动态变化关系。在幼儿操作感受鼓点的震动方面没有顾及全体幼儿,只有部分幼儿上来操作了,其他的幼儿都是旁观者,并没有亲身体验。《纲要》指出: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尝试。”本来,我也想多准备些鼓,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尝试,但我担心孩子们会乱,米粒撒在地上会转移他们的注意力而取消了这个念头。现在想想,只为了让教学保持有序而扼杀了孩子们的探究欲望,真是得不偿失。在最后的游戏环节,原本可以请幼儿三五成群结伴游戏,其中一幼儿当敲鼓人,其他幼儿当小米粒,然后互换角色,使幼儿充分体验到游戏的快乐。当时只考虑到教学的不要把时间拖得太长,而略了生生互动,这也是在以后的活动中应该引起重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