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常见题型及复习策略新课标要求七-九年级的学生能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评价建议”中也指出对古文的考核重在考核学生记忆积累的过程,考察学生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不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中考试题中文言文阅读出现在B卷中,分值一般在16分左右。文言文中考常见题型及失误分析一、文言文中考常见题型纵观近几年的中考情况,对文言文的考查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08年B卷第6题)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4分)(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秋:(2)躬耕于南阳躬:(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简:(4)至于斟酌损益益:(二)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三)断句停顿(05年B卷第9题)文中加横线的句子,朗读时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A.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B.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C.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D.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四)句子的翻译(关注特殊句式)(04年B卷第9题)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3分)(五)理解文意并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08年B卷第9题)诸葛亮在本文中主要表达了什么感情和决心?(3分)二﹑学生答题常见失误归因(一)文言实词意思掌握不够准。(二)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易混淆。(三)句子翻译上,或者关键词未解释出来,或者句子的理解就不正确,暴露出学生学习粗糙不细致的问题。(四)对文言句式的关注不够。(五)对主题的分析对人物的个性还不能落实到位。文言文复习方法一、文言字词的复习文言文的文意把握以翻译句子和理解句意为前提,而弄懂句意,正确朗读又以理解文言文的字词含义为前提。所以我们首先要注意对古汉语中虚实词意义的理解和积累。(一)文言实词的理解文言实词的理解,主要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实词,这些词语都有内在的规律可掌握,复习时应从归纳复习并加以识记。1.一词多义古代的词以单音节为主,一个词往往有几个义项。许多时候,各个义项之间是有关联的。因此我们必须掌握最基本的义项,由基本义项而展开的引申义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掌握。如:间(1)中间。《送东阳马生序》“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2)参与。《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3)隔开,隔绝。《桃花源记》“遂与外人间隔”当然,会有些和基本义项相去甚远的意思,这些特殊的义项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把它作为重点并牢牢地记住。2.古今词义从古至今,大多数词义发生了变化,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如“江”“河”在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而现在成为河流的统称。(2)词义缩小。如“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在仅指“妻子”。(3)词义转移。如“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是名词;今天转移为“为了正义事业而献身”。这类词应将古今词意结合起来记忆,在考试时才能准确辨别。3.通假字古今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两字之间只是语音相同或相近,并没有意义上的联系。如“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中,“辩”通“辨”。通假字的复习没有捷径可走,主要靠平时的积累。4.词类活用古汉语中,某些实词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词句中临时改变它原来的词性,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1)名词作动词;(2)名词作壮语;(3)动词作名词;(4)使动用法;(5)意动用法;(6)形容词作名词;(7)形容词作动词。活用类的词本身意思并不难理解,关键在于要判断在句中是什么词性。因此,要了解常用的词性,如名词、动词、形容词、连词等。(二)文言虚词的作用初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以下几个虚词“之、其、而、以、为、于、乎、焉”等。常见意义及作用见下:(1)以:可译为“凭借、因为、用来、来、用、把、以致、相当于‘而’、认为、如”。(2)之:主要作用是助词、代词、动词。(3)其:主要作用是代词,指代的内容要视具体语境而定。(4)而:主要作用是表示顺承、并列、转折、修饰。(5)为:用作动词的基本词意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