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起步作文十六讲-7:照应,前后呼应波澜生知识点透视俗语说前后呼应波澜生,写文章也要注意照应。照应就?文章中在前后相应的部位上的观照、呼应,指的是在文章的某一个地方提到一个人、一件事、一种东西或一个问题,可以不作详细叙述,只作简单交代。然后,在后面的适当地方,对于前面的伏笔加以点明或详述。这一伏一应,形成了文章的前呼后应,使全文的内在线索伏而不露、明断暗续、结构严谨、脉络贯通,浑然一体。照应大体上可分为三种类型。1.题文照应。这是指文章或全篇或部分与标题相照应。题目常常被人们称为文章之眼,作品之窗。文章内容或是借题发挥,或是紧紧围绕着题目所明示的人、事、景、物、情、理进行叙写、辨析、抒情。题目与正文照应,犹如日月合璧。2.首尾照应。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互相呼应。或开头交代起因,结尾告知结果;或开头提出问题,结尾回答;或开头抒发情怀,结尾深化主题。“开难起,结难收。”一篇文章的精妙之处往往在于起笔和收笔。3.前后照应。它是指行文中上下文之间的互相呼唤和照应。有了前后照应,前后内容的联系就会变得紧密,行文就会自然,文章就会结构严谨,脉络畅通。佳作示例铲煤杜运志愿者服务的第一天,车间领导交给我们一项任务——铲煤。当时,外面正下着大雨,阵阵冷风直向人们脸上扑来。同学们接到任务后,就拿起铁铲愉快地走了,而我仍呆呆地站在那里,心想雨下得这么大,怎么还叫我们到露天去铲煤呢?老师傅一眼就看出了我的心事,便亲切地问我:“小杜,下雨了炉子要不要烧?”“要烧。”我不假思索地说。“烧炉子要不要煤?”“那……”我被问住了。老师傅严肃地说:“如果我们不把煤及时送上,炉火就会熄灭,就要影响全厂的生产。”是呀,下雨也要干,不能影响生产,我点了点头,顺手拿起铁铲准备去劳动。老师傅又喊住了我,把他的雨衣朝我身上一披,同我一起走了出去。风卷着雨点直向脸上扑来,“吱”的一滑,要不是老师傅扶住了我,我定会摔一跤。我走到煤堆边,用力铲起来,但那煤被水一淋,结成了一块块的,铲起来很吃力。干了没几下,我感到臂酸腿软,心里又犯愁了:雨下得这么大,煤又这么重,路又这么滑,真没劲。“嚓、嚓”,随着急促的铲煤声,我往旁边一看,只见老师傅不顾风雨,在起劲地铲着。虽然天气较冷,但是老师傅头上却冒出了阵阵热气,雨水和汗水淌满了脸颊。这时,老师傅的话又在我耳边响起:如果不把煤及时送上,就要影响全厂的生产。我脸上感到火辣辣的。于是,我就又用力地挥起铁铲,干了起来……当我和同学们完成任务,拿起铁铲向车间走去的时候,一阵风雨又向我们袭来,我身上感到有些寒意,但心里却是热呼呼的。(选自吉林人民出版社《记叙文写作训练》一书)【评析】从照应的角度看,这篇文章是比较成功的,它既注意了首尾呼应、行文中的呼应,也注意了主题和材料的内在呼应。“雨”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贯穿始终,借雨写人、扣题。“我”在工人师傅的教育下,由畏难退缩到亲身体验劳动的欢乐这种细微的思想转变的辩证过程,在“寒风冷雨”的烘托下,显得入情入理,令人信服,文章的主题也在这“风雨”中得到拓宽、升华,真正让我们体会到“前后呼应波澜生”。1.宋朝的王安石,他的儿子叫王元泽,小时候就挺聪明。在七岁那年,有人用一只大笼子装了一头獐和一头鹿送给王安石。王安石想考考儿子的思维能力。就问儿子:“你看,这笼子里哪一头是獐,哪一头是鹿?”小元泽是第一次看到这两种动物,当然不认识,但他眨巴眨巴眼睛后,大声告诉父亲:“獐旁边那头是鹿,鹿旁边那头是獐,对吗?”王安石听了心里暗暗高兴,儿子的确是很机智。王元泽的回答之所以巧妙,正在于他的两厢照应,做到了天衣无缝。2.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顾前者,欲其照映,顾后者,便于埋伏。”否则,“一节偶疏,全篇之破绽出矣。”李渔讲的是编戏,其实写文章也是一样。【写作训练】请以《碰钉记》为题目,写一篇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注意文章前后的照应,600字左右。【思路点拨】该题目可写的内容很多,涉及社会、家庭、学校等方方面面。可写参加社会实践的经历,如卖报、到餐厅打工、当小记者采访、搞社会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