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教案————在山的那边黄洋将军希望学校陆大春【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掌握重点字词“痴想”、“凝成”、“诱惑”、“喧腾”、“瞬间”等。二、过程与方法加强合作学习指导、引导和组织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生活哲理。2.树立理想,培养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重点难点】1、重点训练朗读能力,品味诗歌语言,提高文学欣赏能力。2、难点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生活哲理。【教学方法】1.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相结合。2.合作探究阅读。【课前准备】1.大山的图片。2.大海的图片。【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二、作者简介王家新,1957年出生于湖北丹江口,1977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就读大学期间开始发表诗作。著有诗集《纪念》(1985)《游动悬崖》(1997),诗论集《人与世界的相遇》《夜莺在它自己的时代》等。三、整体感知1.指导朗读,朗读时注意语速与情感的关系,重读与词语意思的关系。朗读要求:放声朗读,正确流利,充满感情。达到效果:与诗人的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启示。2.读后讨论:(1)诗中的“海”和“山”蕴含着什么含义?诗的第一节写了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海”、“山”就是现实中的“海”和“山”;第二节诗写了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其中“山”比喻困难、障碍等,“海”比喻理想、信念、成功等。“山那边是海”实则是诗人坚定不移的信念。爬上山去看大海也就成了为理想而艰苦奋斗的积极行动。“山”不止一座,只有坚持不懈翻过连绵群山,才能见到那美丽的大海;理想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还1需漫漫旅途的百折不挠的艰辛跋涉。所以这首诗写了诗人对人生信念和理想的追求,抒发了诗人渴望实现理想的感情。(2)朗读这两节诗应该分别读出什么语气?并说明理由。第一节应读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的语气;第二节应以“肯定、坚决”的语气为主旋律。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同学们要把握好句与句之间的语气,其实句子内部也有急缓轻重的区别,关键还是对诗歌的每一句有深入的理解后,才能处理好。3.齐声朗读课文。四、课文精读1.研习课文。(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痴想”的原意是什么?在这里有什么含义?“痴想”的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渴望追求新的世界。(2)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因为“我”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而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是“隐秘”的。(3)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铁青”不仅写出了远山的颜色,也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觉。“我”爬上山顶,本以为能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不禁大失所望、沮丧极了,好像山在那里责备“我”痴心妄想。脸色铁青,运用的是拟人手法。(4)“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是什么意思?“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5)为什么说“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因为诗人领悟到妈妈所说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而是指理想和信念。(6)“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中的“种子”指什么?为何说是“飘来的“?“种子”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这是妈妈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的话,这话也并非指实在的东西,所以说是飘来的。(7)为什么“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却“又一次次鼓起信心”?不是爬了一座山,就能到达目的地,要翻过无数座山,才能到达理想境界。失望是因为对困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估计不足。认识深化了,就可以战胜失望,乃至不再失望,就能够“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诗人情感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