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对应训练【课内语段精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奋六世之余烈奋:奋起,发展B.履至尊而制六合履:登上C.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怨:埋怨D.委命下吏委:交付、交给2.下列句中加点“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A.以弱天下之民B.奋六世之余烈C.百越之君,俯首系颈D.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A.铸以为金人十二B.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C.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D.临不测之渊,以为固4.下列对文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段首句采用了排比句式,又精心选用了一系列近义词语,极言始皇之强,形象地表达了始皇威震四海的局面。奋、振、吞、履、执等动词也用得精当。B.“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是说秦始皇对内实行了愚民政策,“收天下之兵……铸以为金人十二”,是写其弱民政策,这为文末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埋下了伏笔。C.本段极力形容始皇一朝的强盛,行文如奔腾的江河一泻千里,气势磅礴,浩浩荡荡。文段末句刻画出秦始皇洋洋得意、踌躇满志的心理。D.本段先极力渲染秦始皇不可一世,声势显赫的统一事业,又写始皇的愚民、弱民政策和加强防御力量的种种措施。此段为下文写秦国迅速灭亡作对比。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振长策而御宇内。译文:(2)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译文:(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亦念其家念:顾念B.独夫之心,日益骄固固:顽固C.戍卒叫,函谷举举:起义D.秦人不暇自哀哀:哀叹7.下列对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8.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殃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B.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其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9.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译文:【课外语段拓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游万柳堂记(清)刘大櫆昔之人贵极富溢,则往往为馆以自娱,穷极土木之工,而无所爱惜。既成,则不得久居其中,偶一至焉而已,有终身不得至者焉。而人之得久居其中者,力又不足以为之。夫贤公卿勤劳王事,固将不暇于此,而卑庸者类欲以此震耀其乡里之愚。临朐相国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