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山坡中学高考历史热点专题:西方文明冲击下的中国近代思想一、考纲要求:(1)新思潮的萌发(2)维新思想。(3)新文化运动。(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二、考情分析:近几年高考命题主要集中在:开眼看世界、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尤其是维新思想和新文化运动更是“重中之重”三、知识梳理考点一:开眼看世界与“中体西用”——主要学习西方物质文明。1、时代背景: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工业革命时代,先进的中国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主张向西方学习。2、林则徐、魏源(1)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2)作用:对中国的思想界起了思想启迪的作用。3、洋务派:(1)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2)作用:为西学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考点二:维新思想——进入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新阶段。1、早期维新思想--从洋务运动中分离而出,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等。(1)受西方影响: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文化传入中国,为维新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来源。(2)思想主张:最初都持“中体西用”的立场,并身体力行;由于中法战争的结局暴露洋务运动的弊端,后来进而提出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的要求。(3)历史作用:启蒙作用;没有形成完整理论,未付诸行动。12、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1)主张:变法图存;兴民权、设议院、施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2)历史作用:维新思潮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3)康有为:把西学中的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特点),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4)梁启超:积极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5)谭嗣同:是冲决纲常礼教网罗的维新勇士;(6)严复:是系统地将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借用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阐明中国要“变法”的道理。考点三: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1、三民主义:(1)主张: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实施民主共和(2)历史作用:用三民主义指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打击帝国主义,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2、新三民主义:(1)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2)内容:新三民主义(3)作用: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兴起。考点四: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发展到学习西方民主精神与科学思想。(1)受西方影响:辛亥革命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影响中国。(2)政治状况: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袁世凯复辟帝制,人民强烈反对。(3)直接原因:袁世凯为复辟造舆论,掀起复古尊孔逆流。(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认识到在中国要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进行政治革命,还必须进行思想革命。)(4)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5)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6)活动基地:北京大学(北大为什么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蔡元培“兼容并包”的办学宗旨)(7)内容:①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攻击以孔子和儒学为代表的旧礼教,旧道德,竖起了“打倒孔家店”的大旗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a.胡适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b.陈独秀:推倒陈腐雕琢、迂晦的旧文学,建设平易、新鲜、通俗的新文学;c.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新文学的典范;④十月革命后,竭力宣传马克思主义。(7)思想影响:进步性:①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②促进觉醒③是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④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的某些提法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2考点五:马克思主义(1)开始传入:...